近日热映的国风动画《长安三万里》,让观众、影评人都打出了高分。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成为今夏的爆款语之一。《长安三万里》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该片的出圈,也再度引热话题:古诗中蕴含着的瑰丽世界,为何时至今日依然拥有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和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
诗词之火,国漫影视的新“顶流”
近年,国产优秀动画电影不断涌现,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等, 有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与寓言故事等。《长安三万里》里,唐诗这一文化瑰宝则成为了脉络,以诗人高适的回忆串起了李白、杜甫、王维等数十位“顶流”的大唐往事,而穿插情节、贯穿线索始终的是一首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从而呈现文人风骨和个人志向,展现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怀,成为燃情之作既让人惊喜,又在情在理。
为何无需流量明星、大牌IP加持,讲好“唐诗故事”, 就能实现口碑和流量的双丰收?这再度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深入人心、老少皆宜、底蕴深厚,本身就是“顶流”元素。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提供了文艺作品丰富的素材与创意,再加上灵动优美的表现形式,富有东方韵味的呈现意象,从而成为“中国式浪漫”在视频时代的具象化表达,也一再在屏幕上、观众面前生动地阐释何谓文化自信。
诗词之美,经典让现代人“血脉觉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名篇至今都是口口相传的佳作,凡是中国人大约都能吟咏几句。以唐诗为代表的古诗词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成为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让当下的众多年轻人也深深被它及其附着的作品所吸引?
诗言志。诗作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文学形式,书写的是作者丰盈的内心世界,对阅读者而言则常常引起激励、抚慰的诗外之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绣口吐出对友谊亲情的赞美,对百折不挠、爱国情怀的赞誉,众人的传颂让集体记忆千百年流芳。言简意赅却意境无尽、韵味无穷的诗词中,丰厚的文化、情感和审美“宝藏”,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观影时,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很多观众直呼“血脉觉醒”,在看到电影结尾李白大喊出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时,甚至“感动到热泪盈眶”。观者的“突然就懂了”,是对剧情的深度理解,更是对诗词和其构筑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强烈共鸣,这种建立在古诗词、古典文化阅读背景之上的微妙感受,正是由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基因所生发,方能让数以千万计的知音们心有灵犀,和诗人,也和他人、自身产生共情。
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
古诗词的现代魅力,还在于借助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产生更多适合现代表达、传播的场景,拉近和广大受众的距离,产生更多爆款,获得广泛的普及。《长安三万里》并非影视综艺第一次从诗词这个角度来展示传统文化,此前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很受欢迎。放眼各大平台,盘点“神仙诗词”“人间绝句”的短视频,单条点击能高达数百万。古诗词还滋养孕育了“国风音乐”这样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的流行音乐分支,很多破圈的古风歌词,大多脱胎换骨于古典诗歌,带着流传千古的诗意,平添余音绕梁的韵味。
诗词之新,在创新传承中发扬文化自信
种种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出圈现象,证明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还展示出传承诗词文化的流量“密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轻舟已过万重山。经历时光冲刷,中华诗词却常品常新,具有深厚坚实的文化和审美基础是一大原因。唐诗的豪迈大气、宋词的婉约清丽,无不让人细细品味咀嚼……固然,古典诗词并不等同快节奏的日常语言工作语言,但没有它们,不仅仅是文艺作品,日常语言也必定少去很多意蕴和美感。正如受到欢迎的《中国诗词大会》主旨所言——“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传承好诗词文化,对于抚慰个人心灵、涵养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大有裨益。
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
文化是一种生命体验,这种体验经历发展并得到认同和传播后,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标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植根于生活的,在与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下体验的鲜活连接中,方能推陈出新,更好地传承发展。国漫、国潮、国风作品频现,变化多姿的新形式无一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沉淀着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家国情怀。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培养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薪火相传中创新发展,必将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长安三万里,文思接千载,更新更美的篇章还等待我们一起抒写。
评论员 徐悦 薛蓓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