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烈士陈松年战地家书:忘记年龄却满纸家国情怀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8-29 19:57

“大人所云:要服从上级领导,见首长如同见父母一样;要和同志们亲密团结和手足一样;积极工作,不要错过青年之光阴。我的决心,一定要实现大人的指示和盼望,不然就对不起党和毛主席,同时也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热爱和盼望。”这是1952年11月30日写于烽火连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封家书的部分内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群参观者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烈士陵园轻声读起的时候,全都泪目了。

陈松年家书信封

写信的是一名叫陈松年的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这也是他的最后一封家书,写完信的第137天,他在朝鲜石岘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留给亲人无尽的哀思。

陈松年,1931年4月出生于灌云县杨集区三星镇前大街联营社(现杨集镇三星社区),1951年参军,任志愿军23军67师201团3营8连步话兵。

由于战时条件所限,即便是亲人间书信来往也极其不易。这是陈松年收到国内寄来的信件当天即兴写就的家书。他开头就写道,“父亲大人膝下:近一月之久未有通信,我甚想念,忽从11月30日晌午接到父亲大人来字,我拆阅之后非常愉快,特别大人对我提出三点之盼望,对我教育很大,当时我被感动说不出的兴奋。信,我刚看完之后,朝石台上一丢,接着同志们就拿起来看,看看就放开喉咙朗念起来,特别念到大人对我盼望之三点,同志们一致称赞您老人家思想进步,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在党和毛主席英明正确领导之下,新社会有新的思想和黑暗的旧社会就大不相同了。”

陈松年手写家书

灌云县烈士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整理烈士事迹资料时,发现过多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家书,在登记、整理、辨识陈松年的这封战地家书时,所有工作人员都被信中承载着战火气息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查阅抗美援朝战争相关资料获悉,石岘洞战斗是志愿军贯彻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出的“零敲牛皮糖”“坑道”战略的典型战例:1952年底,第23军接替了第38军石岘洞北山阵地的防务,数次交手后,美军逐渐意识到战况在升级,便不停地增兵。次年4月16日,我军再度出兵1个连又2个排,向主峰发起冲击,消灭敌人1000多人,最终实现了战斗目标。正是在这场战斗中,为了履行保家卫国和捍卫和平的光荣职责,陈松年壮烈牺牲。这一天,离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仅剩103天。

由于太过专注于纷飞的战火,家书的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以至于陈松年连自己的年龄都需和父亲核实,“我请问大人一件事情,大人是会发笑的,我现在还是21岁,还是22岁啊?我真是个傻孩子,连自己的岁数都过忘记的了。”

陈松年手写家书

连自己年龄都记不清的陈松年,家书通篇却都流露出对亲人和战友的无尽思念和殷殷关切,让人体悟着满满的家国情怀:“希大人要照顾自己的身体,积极工作,安心为人民服务。尤其您在晚间工作不要太久,因您的眼睛不大好,工作一久,会使头部发晕,眼睛发花,那对您眼睛更是不利,主要在平时多保养。”“我三弟伶俐活泼,他现在几岁了?如能念书把他送进学校去。”“另外学保和文学,他俩母亲很能想他们,要他们寄信去家。此后我可传达他们,叫他们与家中通信。我的身体很强壮,工作与学习都很顺利,希大人勿念。祝大人身体安好。”

又是一年秋思长。中元节前夕,仍还健在的烈士家人提起陈松年仍心伤不已。年逾八旬的陈松年弟弟告诉记者,当年很多像哥哥一样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献出了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生命,他们有的连一句话、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就长眠在异国他乡。但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就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不朽财富。

灌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满怀深情地表示,“这些家书非常珍贵,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视角,是对下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县烈士陵园将把已征集到、整理好的烈士家书,创新展示形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群‘最可爱的人’真实的战斗和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动人的家国情怀,深刻理解并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通讯员 夏兴俭 陈万红 张志兴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