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朱元璋把约定八月十五起兵反元的纸条藏在月饼馅儿里。这成为了中秋吃月饼习俗的由来,但其实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
在9月29日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中,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为观众介绍中秋吃月饼的历史渊源。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
武黎嵩介绍,中秋节在宋代成为国家法定节日。文献中记载,宋朝人到中秋节这一天会吃一种“小甜饼”。“文献中没有提这种饼是怎么做的,但说里面是有馅的,馅是用酥和饴做的。”武黎嵩介绍,其中“酥”就是混合着酥油的面粉,“饴”就是麦芽糖。其实在南宋以前,中国尚未开始大面积种产种植蔗糖,我们今天吃的白砂糖,在当时是没有的。中国古人吃的糖就是饴糖,所谓的饴糖就是麦芽糖。“糖”这个汉字诞生时间也很晚,一般用“饴”表达“甜”的意思。
在明清时代,中国人过中秋还有吃西瓜的习俗。“今天我们说‘打春萝卜立秋瓜’,大家在立秋之后就不怎么吃西瓜了。这主要是今天物产丰饶,立秋后的西瓜甜度下降,人们不爱吃了,但在古代,西瓜比较非常珍贵的,可以作为相互馈赠的礼物。”
武黎嵩介绍,古人无论是中秋吃月饼,还是中秋吃西瓜,都要切成片,与他人分享。特别是月饼,家家户户之间还会相互赠送、比拼味道。月饼各式各样的馅料就是在这个习俗中不断衍生而来了。“这就象征着中秋节是与大家共同的团团圆圆。”
武黎嵩还回忆了童年时吃到的月饼。“我的老家是徐州,小时候我们祖母、外祖母会自己做月饼,我祖母家的月饼和外祖母家的月饼是不一样的。、我祖母家的月饼会自己调豆沙馅、放点红豆、枣仁、松子、葡萄干,调了馅之后它是用锅蒸月饼,蒸的像包子一样,皮是发面皮,蒸好后切开大家吃。我外祖母家是用锅烤的,就有点像煎的月饼一样,馅料是苏式月饼里的椒盐馅。”
“我小时候看到我祖母、外祖母为了忙个中秋节,都要好像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物料,就为了这一天大家能够团团圆圆地过个节。”武黎嵩说。
【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
2019年以来,秦淮区联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连续三届成功举办“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累计传播总量超8亿次。活动用诗词点亮了“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彰显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人文雅韵。
2023第四届“我们的节日·我在秦淮品诗赏月”活动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共南京市秦淮区委宣传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夫子庙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壹城集团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支持,秦淮区融媒体中心、扬子晚报承办。
本次活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浙江日报·潮新闻、新安晚报·大皖新闻、羊城晚报·羊城派、湖南红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海南日报·新海南、广西日报·广西云、济南时报·新黄河、新华日报·交汇点、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南京晨报·爱南京、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以及微信视频号、抖音、爱奇艺等20多家主流媒体和平台同步进行播出。
主持人:李雪琪
摄像:戎毅晔 于房浩
后期:马斌
导播:熊越
文字:张可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