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张家港市,曾是南宋名将韩世忠排兵布阵、抗击金兵的重要战区,韩墩、韩窖、马嘶桥、磨刀桥、韩山寺、庆安镇、香山等地留下了韩世忠的足迹、身影和传说。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名将、词人,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
韩世忠坐像
据相关史料记载,韩世忠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勇武威猛,雄韬伟略。十八岁那年应募从军,在军中勤学苦练,能“挽强弓三百斤,尝乘悍马,手舞铁槊,奔驰在天郎山峭壁间,观者胆裂”。每遇战斗,“挽强驰射,勇冠军中”。凭借全身累累的刀痕箭疤、双手仅余不能活动的四指以及抗击西夏、金国立下的赫赫战功,成了一员大将。他率领的韩家军,军风军纪肃严,与岳家军齐名。韩世忠不但治军有方、骁勇善战,而且对兵器、战法颇有研究,克敌弓、连锁甲、骑马跳涧、洞靶射箭等均为其首创。
北宋末年,金兵入关,徽宗、钦宗被俘,高宗赵构逃到越州(今绍兴),重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延残喘。
《江阴县志》记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兀术率军南侵。”10余万金军长驱直入,在长江南岸的马家渡(今安徽境内,现早已坍塌江中)登陆。驻守建康的右仆射杜充,命令陈淬率岳飞等东京旧留守司两万军马迎战,又派王燮策应。当宋军赶到马家渡时,金军已有数万军队上岸。双方展开激战,多次交手,不分胜负。后因王燮败逃,侧翼空虚的宋军,在金军铁骑有组织的强攻下,瞬间崩溃。据《中兴小纪·卷七》(宋·熊克撰)载,此战,陈淬战死,岳飞等将退至距马家渡六十多公里的钟山三山矶(又名仙人矶)。杜充惊闻败报,率亲兵三千弃城逃至江北的真州,随即降了金,建康沦陷。金兵继而攻陷常州及江东诸郡,直逼临安。
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为断金兵退路,保住南宋的半壁河山,岳飞率残部南下太湖之滨宜兴设防。时任浙西制置使的韩世忠弃守镇江,领兵8000人,与兵败九江、弃守扬州的刘光世联手,退守今江阴至常熟福山一带(见《常熟县志卷十二兵防》),在盐铁塘与长江沿岸之间,也即今张家港市所辖区域,扎下军营,拟以逸待劳,围歼金军。上文所述之盐铁塘,西起谷渎港(今杨舍镇),沿冈身(天然堤)向东与黄浦江相接。乃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为运输盐、铁等物资,开凿而成。
其时,张家港境内的滨江重镇——石闼市,因镇区西首一石质水闸得名,不仅有“东市”“西市”,还有“中市”,相对繁华。石闼市地处江尾海头,扼江海咽喉,乃江防要塞之首。韩世忠派重兵驻守,并在此设立了将府。其间,韩世忠在鹿苑滩里南(今张家港塘桥镇滩里村)建窑两座,用于烧制“韩瓶”,供将士装水之用。
韩瓶
关于韩瓶,历史文献鲜有直接、具体的记载。民国著名史学家邓之诚所著《骨董琐记》记述:“康熙丁亥,有渔人掘得瓷罂数百……或谓此韩瓶也,韩蕲王(即韩世忠)所遗,得者遂珍之。”这是目前唯一一条与韩瓶相关的文字记录。1984年8月,张家港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在两处保存完好的古窑址中挖掘出了百余件韩瓶。此瓶较为独特,外形粗拙修长、小口鼓腹、通体弦纹、平底有系。长三十多厘米,直径十几厘米,口径五六厘米,用布封口,肩部有四个耳朵用于系绳,方便行军。
为确保石闼万无一失,韩世忠除加固防御工事外,堆筑起了一个高约五丈、周长约七十丈、用于瞭望军情的土墩。因施工器械受限,且时间紧迫,将士们只能用战袍兜土,积土成山。此土墩因此被百姓称作“服拎山”,后改称“茯苓山”。若干年后,百姓为表达对韩世忠将军的怀念之情,改称“茯苓山”为“韩墩”“韩山”,并在“韩墩”建了韩山寺。同时,把当地盛产的“削皮切片虽经日不变”的贡品梨称作“韩梨”;把石闼市更名为“庆韩”镇,后衍变为“庆安”镇。
韩家军驻守庆安镇期间,虽未发生大的战事——除小股袭扰的金兵被打退外,相对太平。但因南宋朝廷危在旦夕,自顾不暇,一度粮草供应不足,士兵生活十分清苦。为此,韩世忠夫人梁红玉带领女兵到附近村野挖野菜充饥。在庆安镇南面的朱家弄村附近,她们发现在一片浅水塘中生长着一种叶子翠绿、茎长根白的野芹菜,洗净咬上一口,顿时,一股清香沁入心脾。当得知老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常到水塘边挖此野芹菜充饥后,韩夫人立马带女兵挖了满满三大竹篮,带回军营食用。此后,野芹菜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玉芹”。时至今日,“玉芹”(亦称弄里芹菜)成了闻名遐迩的张家港特产。
相距庆安镇东南约五公里的盐铁塘,在陆家宕与石家宕之间横架有一座木桥。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一天,韩将军骑白马沿盐铁塘北岸视察军营。当白马走到桥堍时,一传令兵追来,呈上紧急公文。韩将军正专心阅读公文时,白马突然两蹄腾空,长嘶一声,似乎急着奔赴战场。军马的异常之举,让韩将军顿觉战机不得延误。他急忙赶回将府,连夜下令开赴前线。结果在黄天荡(今无锡江阴申港西石桥与常州武进区横山桥交界处的一个村落)阻截金兵48天,以少胜多,歼敌万余,致使金军北溃。后来,百姓为了留存这段往事,拆木桥重建石桥,并题名“马嘶桥”。当地乡名也改为“马嘶乡”,就连当地百姓自制的糕点,也有了“定胜糕”的雅号。
张家港与江阴交界处、海拔138米的香山,也是抗金的重要据点。韩将军在此构建了藏军洞以及许多梅花形的烽火墩。将军曾站在香山之巅,望江兴叹,吟出“千年番奴窥中原,入寇金兵计已穷”豪迈诗句。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率军又在大仪镇(今扬州西北)击溃来犯的金兵。大仪镇之捷,是南宋所谓“十三处战功”之一,甚至有人说是南宋中兴武功第一。
此后数年,南宋奸臣当道,乞和苟延。在削去韩世忠兵权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在岳飞蒙冤被害之际,朝堂上的文武大臣,没有一个敢与秦桧作对,几乎连话都不敢说。而韩世忠却不计安危,挺身而出,当面与秦桧进行对峙,为岳飞进行辩护和开脱。只可惜以韩世忠一人之力,还是没能挽救岳飞,自己也因此遭到了秦桧的记恨,最终被免除了军职。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直至蒙古汗国灭金,1276年攻占临安(今杭州)后,于公元1279年3月19日相伴陆秀夫背着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彻底覆灭。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逝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师、通义郡王。南宋孝宗时追封蕲王,位列七王之一。现今,韩世忠墓碑矗立在苏州市灵岩山麓,全名为“宋故扬武翊运功臣太傅镇南武安宁国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咸安郡王食邑一万八千三百户实封七千二百户进封蕲王谥忠武神道碑”。因碑文长约13200余字,人们称之为“万字碑”或“蕲王万字碑”。
有位哲人说,历史这东西,你可以把它的形“搬”走,却难以抹去人们的记忆。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以韩墩、韩山、韩窖、马嘶、庆安、河阳、香山等串联起的古战场,因韩世忠的福荫和庇佑,而成为吉庆并臻的人间福地,成为百折不挠的精神源泉。
“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韩世忠《临江仙》)相伴着被二胡拉长的历史回声、即将到来的“三铁”(沪通、南沿江、通苏嘉高铁)交汇,原本的古战场,正从千年往事中转身,重放异彩——一座占地面积近40平方公里、总投资300多亿元的高铁新城,正踏着曼妙的足音,向我们款款走来。
丁东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