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李新传》载:“十五年,以营孝陵,封崇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二十二年命改建帝王庙于鸡鸣山。……二十六年督有司开胭脂河于溧水……”短短百十字,传递了大量的李新与明代南京重大工程建设信息。他为今天的南京留下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和天生桥、灵谷寺两个旅游风景区。
剧照
主持明孝陵工程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2003年7月,明孝陵及明功臣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金陵梵刹志》载“洪武十四年辛酉:蒋山寺住持仲羲奏迁蒋山寺及宝公塔于东冈,改赐寺额曰灵谷寺,榜外门曰第一禅林。命度僧一千名,悉给与度牒,赡僧田二百五十顷有奇。敕杭州府儒学教授徐一夔撰寺碑文。”由此可知,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拆迁紫金山独龙阜周围建筑,以建孝陵。
又据《明太祖实录》,李新在一年内将孝陵主体建筑基本建成,使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得以葬入。因此深获朱元璋的赏识与看重,并封侯,可以说李新的建陵之功远胜于他的战功。
明孝陵 来源:中山陵园管理局
负责改建帝王庙
明代鸡鸣山历代帝王庙今已不存,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先后数次改建。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百官的劝进和拥戴下,于郊坛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为更加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位居“九五”,同年,建帝王庙,祭祀三皇。
四年(1371),又选择中原地区历史上的三十四位仁君同祭,并从祀历代名臣。
六年(1373),因礼官上书帝王父子、祖孙在一庙之中合祭不合礼制,于是,朝廷下令,另设立历代帝王庙。庙中所祀的帝王,同在一堂,但各自分室。
七年(1374),南京帝王庙除伏羲、神农二位帝王不加冕服外,塑历代帝王冠冕坐像。“十五帝冕旒塑像,惟羲农存太古之形,轩皇始为文明之饰,余以世次递迁,皆南面。”
二十一年(1388),历代帝王庙发生火灾。于是,朝廷令李新在钦天山(鸡笼山)之阳改建历代帝王庙。《明太祖实录》“(改建历代帝王庙于鸡鸣山之阳 )命崇山侯李新董之。”
朱棣迁都北京后,对历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进行,或在北京进行,嘉靖九年(1530),随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兴建,南京旧庙即被废弃。
督修溧水胭脂河
胭脂河在南京市溧水区天生桥风景区内,开凿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
《明太祖实录》载,这是因为朱元璋感到两浙赋税漕运京师,“岁实繁浩”。“一自浙河至丹阳舍舟登陆转输甚劳;一自大江溯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朕甚悯之!”所以,他才想到开凿胭脂河,方便漕运。胭脂河全长7.5公里,中间4.5公里为胭脂岗河段。山冈由岩石组成,下凿30多米,底宽10多米。
在没有爆破技术的明代,民工们先在岩上凿缝,嵌入麻丝,浇以桐油后烧热,再泼凉水,待石裂再撬下运走。开河时预留顶部巨石为桥(原有南北2桥,现存北桥,即今天生桥),中凿孔10余丈,以通舟楫。桥长34米,宽8-9米,顶石厚8.9米,高程35米。工程十分浩大,李新督6郡民工日夜凿之,“劳夫枕籍,得以一年完成”。
然而,在胭脂河修成两年后,李新却因此被杀。对此,乾隆《溧水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河通苏浙运道,桥因势而成,故名天生。父老相传云,李新尝私于民家,舍平陆,焚石凿之,役而死者万人。太祖微行至,立诛之,以报役死者。”《罪惟录》亦称“奉诏浚溧水,受民赂,请更诏凿山,兵怨,伏法。钉其肤大石,今天生桥钉窍犹在。”故后人有诗云“两崖空溅奸臣血,一派常流圣主恩。”
金毓平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