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的快递放到村站点了,有空来取。”“螃蟹发南京市区的,下午就能到。”“老戴,你的快递到了,给你送过来了。”……40多岁的邮政快递员姚根林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于高淳砖墙镇的村头巷尾,助力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早6晚7,每天寄件300多件
砖墙镇离高淳城区有15公里远,该镇共有10个行政村。“加上我,砖墙邮政快递点一共有3个工作人员,我们把砖墙化为两个片区,轮流进行配送。”姚根林告诉记者,由于砖墙是螃蟹生产基地,发货量非常大,所以近期每天从早上6点就开始上班,晚上7点多下班。
“现在去蟹塘取螃蟹,对方昨天联系我的,有10多箱螃蟹要寄。像寄往南京城区的,我们马上9点半就发货,下午就能到。”拍摄当日,早上6点,姚根林就骑着摩托车去蟹塘取螃蟹,“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你不上门取货,速度不快,人家就不找你了。”
从早上6点到下午17点,只要有空,姚根林就骑着摩托去取螃蟹。不需要取螃蟹的时候,他就在收寄点打包、出单、贴单,“附近的会自己过来寄,最近每天寄件量有300多件。”
贴心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便利
由于砖墙比较远,在高淳是邮政车运包裹的最后一站,每天会有两批快递到站,一批是上午10点多,还有一批是下午16点。每天11点半后,他们就开始配送快递。“现在村里的路都好开,有的小路比较窄,我们就骑摩托车配送。10个村每个村都有取货点,但有些老人行走不方便,我们就送到家门口。”姚根林告诉记者,目前每天的送货量有200多件,骑车要骑近100公里。
虽然很辛苦,但他每天都充满了干劲。“随着农村物流全覆盖,不管是寄件量还是收件量都大幅提高。很多在外工作的子女都为在网上给村里老人买东西,老人也享受到了便利。村民们卖农产品也更方便了,我要继续干下去,将砖墙的好产品送到更远、更多的地方去。”他说。
92个村级点,打通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
高淳区目前有92个村级物流综合服务点,将行政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作为快递通达“最后一站”, 注重在依托邮政、快递、交通、商贸流通等主体建设共同配送网络。
当前,高淳区依托以圩区螃蟹、螺蛳等水产品和山区早园竹、茶叶等农产品形成的品牌优势和客户网络,结合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发展“交邮融合”模式。积极探索开展“交邮融合”运营模式,整合邮政、公交、场站资源,利用镇村公交班线开展运送邮件包裹业务,切实降低邮政快递配送成本,提高客运企业运营效益。发展“电子商务+农村物流”融合模式,在固城湖螃蟹市场内建立以螃蟹等水产品为主的批发零售交易核心区,并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区,建成集中智能冷库,其中水产销售冷库储量8800吨,物流面积达2700㎡。发展“特色农业+农村物流”融合模式,建设以潦田村为代表的网商集聚点,对接顺丰冷链、邮政EMS等多家物流企业,为周边螃蟹等农副产品销售提供多样化的运输选择,同时提供包装、冰块、泡沫箱、扎蟹等一站式配套服务。发展“共同销售+农村物流”融合模式,指导以水产品溯源等科技为代表的蟹联网公司等企业整合区内河蟹产业,通过与快递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统一管理和争取电商、物流方面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各项奖励、补贴,实现规模化效益。发展“商贸+农村物流”融合模式。在双游村农创园等特色村级基地内打造电商中心、直播平台和就业创业培训室等,同时完善村级网点建设,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型线上商品贸易方式,与农村物流形成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有利局面。
下一步,高淳区将继续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区级快递分拨中心建设,同时指导邮政快递企业通过邮快合作、快快合作、交快合作、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切实降低企业经营和运输成本,提高服务站点的运营效率和收益。并且指导各服务站点加强人员操作培训、安全管理、收寄制度执行等,确保农村居民物品快件“收得到”、“寄得出”,更好服务农民生产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拍摄 赵雨晨 李铭哲 剪辑 王一萌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