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牛头条】98岁老兵高兴领取退役军人优待证,曾参加抗战最后一役,报道雷锋事迹
2023-12-10 20:40

近日,居住在南京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新闻人甄为民领取了退役军人优待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新四军成为一名随军记者,完成了包括抗日战争最后一役——高邮战役等一系列战地新闻的报道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同事采写的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在《人民日报》发表,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反响。记者了解到,他和老伴还有一段共同在《新华日报》工作的经历。甄为民的女儿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父亲希望获得这张退役军人优待证,更重要的是珍惜曾经身为军人的这份荣誉。

14岁入伍,从军8年多

格外珍惜军人荣誉

近日,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江苏省人民医院病房,将一张印有甄为民姓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优待证颁发给这位9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并献上鲜花。因为身体原因,甄为民老人在病床上领取了优待证,并向工作人员道谢。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优待证上载明甄为民的服役年限为8年6个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甄老也是该街道目前获得退役军人优待证最年长的一位。

图片甄为民在病床上接受退役军人优待证

甄为民的女儿姚加朋告诉记者,父亲在各方面已经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十分感激。他希望能够获得这张退役军人优待证,更重要的是珍惜曾经身为军人的这份荣誉。

图片甄为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

甄为民1926年出生于江苏如东,原名姚世虎,家里是当地知名的中医世家,当年为了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毅然离开家庭前去参军,改名甄为民。1940年10月,年仅14岁的甄为民跟随姐姐莫林(原名姚世瑞)加入新四军参加革命,15岁便入了党。因为上过学,加之当时革命队伍中缺少新闻人才,他成为一名随军战地记者,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甄为民的戎装照

报道抗战最后一役

随主攻部队登上城墙

从苏北行政学院毕业后,甄为民调任《抗敌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记者,曾亲历过一系列重大战斗。苏中《抗敌报》1938年由在皖南的新四军军部创办,作为随军记者甄为民多次出生入死,不辱使命。1943年12月,在《前哨报》四版头条位置,刊登了甄为民采写的战地特写《血战李家舍》,详细讲述了12月2日这一整天的血战。此外,他还采写了《跟敌人的汽油划子相周旋》《藏铁庄战斗》等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战地通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江苏高邮古城内的日军仍负隅顽抗。1945年12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亲自部署指挥,发动高邮战役。这一战役后来被学界称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甄为民时任新华社兼苏中《人民报》派驻的随军记者,不仅参加了战前动员会,还随主攻部队攀云梯登上了高邮城墙。

“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天空,不住地下着雨;我们的任务,是要从高邮城西北角突上城墙。接近城墙, 架好云梯,突击队六班、七班马上踏上云梯,一个,两个……突然‘砰’的一声,东边的一把梯子倒了,敌人的手榴弹从城垛的堞墙上扔下来,六班的王阴才中弹了,七班的同志被炸得眼睛睁不开。云梯上的李满清,奋勇甩了两颗手榴弹,英雄们才冲上城头……”这段文字是甄为民战地通讯《突破西城头》的开头部分,文中记录的正是他在这次战斗中的亲眼所见,这篇报道刊登在1946年1月6日的《人民报》上。

图片

甄为民在战争年代使用过的记者证

他采写的关于雷锋的通讯

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在抗日战争时期,甄为民是一手拿枪、一手执笔的“双枪”士兵;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一名继续为士兵书写历史的老兵。

“在沈阳,在辽宁的每个城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每个连队里,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雷锋……他的整个生命还不到二十二年,可是,他却给人们留下了一部鲜红鲜红的历史。”这是1963年2月7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二版的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中的开篇。这篇报道在全国范围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国新闻界的经典范文,甄为民是该文的作者之一。

图片《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在《人民日报》发表

甄为民是作者之一

1963年初,应《人民日报》编委会委员、总编辑室主任张潮要求,时任《人民日报》辽宁记者站副站长、新华社辽宁分社副社长的甄为民与佟希文、雷润明合作,在春节前夕采写了专稿《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并在《人民日报》第二版以通栏标题近整版的位置发表,同时还配发了综合报道、评论员文章和《雷锋日记摘抄》等。

甄为民在2017年接受采访时表示,“雷锋的先进事迹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振奋,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洗礼。采访和写作雷锋事迹,也是一种财富,现在叫获得感。我们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雷锋精神是长存的!”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他曾这样说过——“我入党八十多年了,我从一个普通的学生,一手拿枪一手握笔能亲自参加抗战最后一役,能书写雷锋,能为党的事业奋斗一辈子,我觉得特别幸运,心里特别高兴。”

夫妻俩都是新闻人

曾共同在《新华日报》工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甄为民的老伴史越峨也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并且他们有一段共同在《新华日报》工作的经历。

图片甄为民和老伴史越峨

走进《新华日报》报史馆,可以看到史越峨讲述当年和同事为采访深入徐州贾汪煤矿地下开采工作面最前端“掌子面”的一段视频资料。甄为民坐在老伴身边全程陪着她完成了这段视频的录制。

《新华日报》报史馆中史越峨讲述当年深入煤矿地下生产一线采访的视频资料

“1952年11月,随着《新华日报》《苏南日报》《苏北日报》合并出版,我俩由《苏南日报》调入《新华日报》,甄为民作为《新华日报》编委兼地方通讯组长,主要分管地方通讯报道,领导各市记者站。”史越峨回忆,那时各市记者每天都有不少通讯来稿,甄为民负责审稿、发稿,同时还与其他报社领导轮流值夜班。在甄为民的干部履历表中,记录下了他在《新华日报》的任职经历。

大约一年后,甄为民和爱人调入《人民日报》、新华社,一路辗转北京、南京、沈阳、贵阳等地。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忙于工作,经常出差,有时晚上还赶写新闻。”姚加朋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虽然父亲对子女从来没有过职业上的要求,但因为长期受到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们三个子女都从事了与新闻和出版有关的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史越峨重回《新华日报》,甄为民也调回南京工作。“这也是一种‘叶落归根’,在《新华日报》的经历成为我们晚年怀旧的珍贵回忆。”她说。

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编辑|张冰晶

剪辑|张冰晶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记者拍摄 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