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以文字详细记录追回南京大屠杀铁证马吉影片全过程,新书《寻找马吉影片》重磅推出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13 15:41

2023年12月13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以史为鉴,祭国之殇。

记者从译林出版社获悉,近期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编、资深记者陈旻撰写的新书《寻找马吉影片》将由译林出版社重磅推出。这部纪实力作首度以成书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中外各界人士寻找并追回马吉影片这一南京大屠杀铁证的完整过程。


柳暗花明!

生动还原“37分钟”版本马吉影片回归南京全过程

1937年,一批外国友人用笔和摄影机记录下了日军的暴行,掌握了把恶魔送上刑场的重要证据。其中,美国主教派教会布道团成员、使馆顾问约翰·马吉拍摄的16毫米胶片影像及约翰·拉贝记录的《拉贝日记》成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马吉影片的发现要将时间的齿轮拨回上个世纪90年代,1990年12月,德国公布了一份前德国驻华大使馆南京办事处政务秘书罗森的报告。罗森写道:“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此期间,美国主教派教会布道团成员、使馆顾问约翰·马吉拍摄了影片。这部影片是对日本人所犯残暴罪行有说服力的见证。马吉先生亲自向大使馆提供了一部复制品。随复制品附上各个剪接图像的英文解说词。解说词和影片本身都是一部令人震惊的时代文献。”而在此之前,日本众议院议员石原慎太郎还曾公然宣称“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的。”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爱国人士邵子平等人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全页广告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广告刊出后,艾迪斯·费奇夫人看到报纸,主动联系邵子平,将父亲乔治·费奇的回忆录《我在中国八十年》以及保存的“11分钟”版马吉影片等交给邵子平。

1991年,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成立,邵子平任总干事。乔治·费奇的资料引导“联合会”将寻找铁证的重点锁定于马吉影片的原片。邵子平几经周折找到了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当年7月12日,在大卫·马吉家的地下室杂物堆中找到了马吉牧师拍摄的南京大屠杀现场的胶片原片,除11分钟内容外还包含了马吉在郊外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场景,这段影像是日军侵华罪行的光影铁证。

2017年,陈旻执行《大公报》关于海外华人追寻南京大屠杀史证的专题策划,在翻看邵子平论文时,陈旻注意到文中记录的马吉影片时长37分钟,而纪念馆馆藏的马吉影片只有17分钟,哪怕多一分钟都是珍贵的,从此,“37分钟”版本的马吉影片追寻之路开启。

邵子平告诉陈旻,“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极有可能在前任“联合会”会长陈宪中那里,在一群爱国人士历时7个月锲而不舍的寻找下,2018年10月,被遗忘27年的“37分钟”版马吉影片“一寸盘”在纽约找到了。2019年4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派出专家组远赴美国查证。专家认为,这“37分钟”版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各种马吉影片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最为全面、内容最为丰富的版本之一。邵子平、陈宪中以及现任“联合会”会长姜国镇等决定,将“37分钟”版“一寸盘”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全程记录

铸就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新的里程碑

《寻找马吉影片》除了记录马吉影片追回始末,还首度全面介绍了“联合会”在海外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活动细节,详细揭示了《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纪录片制作的因缘和艰辛,描述了许多华人全身心投入和踊跃捐款的感人故事。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认为,文物与文献互相佐证罪行,影像和案例共同实证历史,是“37分钟”版马吉影片面世的最大贡献,《寻找马吉影片》的出版,填补了学界研究的空白。


据悉,《寻找马吉影片》附有一本别册,清晰勾勒马吉影片从发现、公开到追回的时间线;此外马吉影片的解说词也收录其中,确保文献资料的完整度。全书穿插大量黑白插图,直观还原马吉拍摄的现场画面;并精选珍贵的彩色照片,呈现“联合会”活动、“一寸盘”真容以及追索南京大屠杀证据的宝贵瞬间,真正实现“文物与文献佐证罪行,影片与案例实证历史”。





部分马吉影片画面

“我们回忆充满恐怖与罪行的往事,决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寻求真理与伸张正义,同时也是为了汲取历史经验,教育包括日本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表示,《寻找马吉影片》的出版不仅是为了详细记录历史细节,通过历史证据有力揭露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暴行的真实情况,更是为了让和平时代的人们铭记历史,记住为了还原历史记忆而不懈努力的爱国人士,共同祈愿世界的和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图片由译林出版社提供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