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青年学者获颁达摩院青橙奖,江苏科学家如何用百万奖金?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1-08 18:06

今天是一群中国科研新青年的“首秀”时刻。1月8日,达摩院青橙学者分享会在浙江大学举行,苏俊、陈孝钿、杨宗银等15名青年科学家闪亮登台,从潘云鹤、邵峰、杨树锋等院士手里领过青橙奖,获得“青橙学者”桂冠和阿里公益支持的100万元奖金。举办6届的青橙奖,已然成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风向标,发掘出一大批科研新星,支持他们披荆斩棘,引领学术潮流。

图片

 

这是一群与众不同的科研青年,他们平均年龄仅有33岁,不受传统学科束缚,用交叉研究推动创新,回应重大社会问题。

苏俊是首位香港籍的青橙学者,也是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人,年仅29岁,已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独立研究员。苏俊在分享时表示,其理想是用科学提高卵子与胚胎的质量,以减少女性经历试管、流产、出生缺陷等造成的身体与精神痛苦。他回忆起首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活干细胞的触动,那是他科研的起点,“那一霎那,仿佛看到了生命之舞。”

2023届青橙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孝钿与团队建立起国内最大的量天尺变星数据库,首次刻画了银河系直观三维图,发现银河系并非是一个圆盘,而有点像薯片。他曾在青藏高原无人区连续观测3年,克服了高海拔等艰苦条件,推动冷湖成为世界一流的天文台址,他表示,天文研究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感谢青橙奖的肯定,让他在科研的路上更安心、踏实,“申请只需要一份简单材料,无需推荐信。”

图片

 

青年学者中有两位来自江苏。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特聘研究员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顾荣,是江苏兴化人,他提出一系列云原生数据弹性加速关键技术,有力解决大数据与云计算系统资源失衡、低效运行等问题。

他不仅联合创立了云原生弹性数据和任务编排的开源项目Fluid,并成功入选了Linux Foundation旗下的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目前,顾荣身兼Fluid开源社区主席,而Fluid开源项目已经在多家头部企业成功实现了实际应用。同时,他还是Alluxio开源项目(UC Berkeley AMPLab发起)的PMC成员,亦有研究成果被Apache Spark集成,受到业内广泛认可。

图片

 

34岁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顾颖飞是江苏南通人,首次将理论物理模型SYK推广至高维度,引领了该模型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多体混沌领域的发展。

从科学史的层面来说,物理学的进步,特别是凝聚态物理的突破性进展,常常与理想模型的提出和研究进展紧密相连。顾颖飞表示,希望自己过去和未来的科研成果能给这个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科学家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当被问及如果获奖他将如何使用这笔奖金时,他表示自己和爱人很关注公益、关注孤儿救助一类的公益项目,他们会拿出一笔钱为帮助这些人尽一份力。

“比起走出挫折,更难的是走出荣誉。”颁奖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邵峰说,期待获奖的青橙学者能够正确对待每一项荣誉,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从青橙(Green Orange)变成金橙(Golden Orange)。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树锋表示,青橙奖让其回想起三四十年前,初次获得奖项认可时的激动场景,“我们要承认,我们也需要被激励。青橙奖对于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达摩院青橙奖(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创立于2018年,旨在发掘和帮助更多对科技进步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中国青年科学家,每人都将获得可自由支配的100万元奖金,鼓励他们在重大科研攻坚中挑大梁,发挥榜样作用。青橙奖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累计向中国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奖,发掘了江文帅、韦东奕、白蕊等青年科研榜样。

活动当天,青橙奖走进高校,举办青橙学者分享会,将更多获奖人带到公众面前,用专业趣味的科普、澎湃的科研热情点燃广大青年人群,展现科学穿越不同年龄、阶层、文化差异的魅力,带动更多人关注和投身科学研究。

分享会上,2023届青橙学者、浙江大学研究员杨宗银从“皮皮虾眼中的世界有何不同”的科普讲起,逐步介绍他是如何研发出世界最小的光谱仪。提问环节上,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惊喜现身,连线提问:“光谱仪微型化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哪些帮助?”杨宗银回答,基于数据分析与实物比照,光谱仪能够准确识别文物的材质,甚至帮助人们鉴别文物真伪。“未来把工程性的问题解决后,我们也许用手机拍一拍,就能知道这件古董是商周的还是上周的。”杨宗银说。

图片

 

“青橙奖希望发掘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帮助他们成长、攻坚克难、勇攀科学高峰。”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达摩院将持续关注和支持青年科学家,携手一起用数据科学的方法推动解决科学、产业和社会问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表示,这项公益奖项不仅要奖励个人,更重要的是激励大众,搭建科学与公众的桥梁,鼓励全社会热爱科学,让崇尚科学的观念形成风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