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福保于1月30日凌晨去世,享年91岁。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7人。程福保的哥哥程铭政(已故)、妹妹程文英也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时间回到2021年,第八个国家公祭日即将来临之际,扬子晚报推出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主题融媒纪录片《幸存者兄妹》,讲述了程福保和妹妹84年风雨携手,穿越时空守望相助的故事,许多网友被戳中,在泪水中铭记历史。如今重温影像,拍摄团队讲述幕后,这些都成为老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记忆。
回顾苦难经历,
老人泪水纵横
“天冷了,要多保重啊,多穿衣服”,“哎我身体还可以,就是腿腰不太灵”,一通问候电话看似寻常,却是链接兄妹之间情感的重要方式。“我耳朵不太好,其实打电话不太方便,但妹妹不会用微信,所以,我们日常交流起来不太轻松。”拍摄团队告诉记者,开场打电话镜头的背后,其实是由于身体原因,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妹俩,联系和见面渐渐变得没那么容易了。妹妹的微信名叫“河贞子”。“父亲叫程长河,母亲名字里有个‘贞’字,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她是父母的孩子。”
“我当时5岁,她2岁多”——回忆起那黑色一幕,痛苦仍灼人。程福保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说,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时,父亲带着全家逃难到江北,躲在一个老百姓家。有一天,日本兵从六合县杀过来,父亲走在街上,日本兵要抓他走,他不肯走,被日本兵一枪击中胸部,当场打死,后来就地掩埋于江浦。
父亲被日本兵杀害后,全家生活无着。母亲当时怀有身孕,悲痛至极,要跳江自杀。亲戚和邻居都来劝她,为了儿女和肚子里的胎儿,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母亲才没有自杀,每天为别人洗衣服,有时卖香烟、火柴等,做点小生意艰难度日。外公在中山码头为日本兵做搬运工,日本兵嫌他动作慢,一脚把他踢进江里,不幸遇害。
回顾当时生活的艰难,88岁程福保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刺痛了拍摄小伙伴的内心。“那时候生活几乎陷入绝境,我和妹妹是在泪水中长大的苦孩子。”程福保印象中的母亲,经常哭,腹中的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遇到困难无法纾解,母亲只能下跪。“那时候我上学,靠在电信局当话务员的姐姐拿工资回来。姐姐生病没钱医治,母亲给医生下跪,也毫无办法,眼睁睁地看着姐姐病逝。”程福保参加南京的救学组织,去夫子庙卖绒花,被达官贵人嗤之以鼻,钱也不够学费。大哥则13岁就端盘子卖花生和马蹄糕。
70多年革命生涯,
最大心愿是祖国富强
1月31日采访中,程福保的儿子程阳告诉记者,去年11月父亲就从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离职干部休养所住进了医院。“还能讲话的时候,他对我们说,‘我是第十干休所,全军唯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我最大的心愿是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小家的尊严。程福保至今记得,出挹江门时要给守门的鬼子90度鞠躬,“口里要喊太君,否则就挨枪托或者挨刺刀。”
1949年4月23日,古都南京迎来新生,程福保也迎来人生转折。5月15日,看到新华日报刊登的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招生广告,程福保通过考试穿上军装。“我参军后带着行李去报到,给我们看行李的干部我以为是公务员,后来才知道就是我们的连长、指导员。我很感动,解放军官兵一致,都是阶级兄弟,不分官大官小都是来干革命的。”程福保决心在部队干一辈子。党龄71年,他说自己一生命运的转折,离不开党的培养。他还说,名字是父亲留给自己的唯一遗产,原来叫“宝贝”的“宝”,自己后来改成保卫祖国的“保”。
解放战争时期,程福保同志历任二野军政大学学员等职。在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他认真学习了解革命知识,受到严格军事训练,逐渐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他满怀革命必胜信心,坚决执行上级指示要求,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程福保同志历任学员、炮兵指挥排长、炮兵团作训参谋、侦察股长、高级炮校仪器侦察教员组长、炮兵研究院仪器研究员组长、科研部研究室副政治指导员、科研部仪器研究室主任、大队长、部长、第一炮兵学校副校长等职,参加了解放大西南、四川铜梁剿匪、炮击金门等战役,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曾荣获解放奖章、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荣立学习模范2次、嘉奖7次。
他也是新中国第一批亲手操作“喀秋莎”火箭炮的人。1951年从西南军区炮兵学校毕业后,程福保被派往沈阳军委炮校学习使用苏制“喀秋莎”火箭炮。这一年国庆阅兵首次有各军事院校学员受阅,程福保就是其中之一。
老人收藏着以炮兵方队受阅官兵为封面的那期《解放军画报》特刊。这些年每逢国庆阅兵,他都早早坐在电视机前,感受现代化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不断变强。从大屠杀幸存到新中国国庆受阅,从苦孩子到炮兵技术教员,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程福保是从屈辱到光荣的中国近代史的亲历者。
1985年3月离职休养后,他仍然心系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始终以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的革命本色和崇高风范。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为传承红色基因做奉献,积极为中小学生讲传统故事,教育孩子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兄妹,
从未停止讲述历史
拍摄《幸存者兄妹》时,拍摄团队还去了妹妹程文英位于船板巷附近的家拍摄,程福保老人决定同行,一起去看看妹妹。两人一见面就是老人们见面聊养生保健的日常,拄着拐杖的妹妹早早等在门口,哥哥则掏出包里的日常用药分享给妹妹。坐在沙发上聊过去的事儿,看老照片,妹妹则细心地给哥哥多垫一个后背靠垫。
妹妹程文英从小就跟哥哥相依为命。“他小时候调皮,带我到附近小学,租自行车教我骑。后来痛苦中的妈妈晚上孤单,我小时候站在凳子上批评哥哥闹着玩儿,妈妈才会笑一笑。”哥哥参军以后,一度也帮不到家里,程文英就申请助学金,每个月扛一斗米回家,和妈妈两个人艰难度日。那时候妹妹与哥哥经常通过写信传递消息,寄托思念。
程文英说,哥哥当时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妹妹后来去江南汽车公司当文化教员,报送到扬州师范学院学习,拿不出钱保障母亲的生活,哥哥就从60块工资中拿一半来负担母亲的生活。“甚至我结婚以后,爱人的哥哥家里七个孩子,我们要拿钱支持他哥哥,手头并不宽松。我们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帮忙带孩子,我哥哥还拿钱出来照顾我们。”
片尾处,踩着金色的银杏叶,沙沙声如同岁月的回响,两位老人并肩散步,搀扶而行,感叹熬过苦难,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像这样的兄妹还有,他们从未停止讲述那段至暗历史,在互相守望中祈愿世界和平。程文英说,不断提醒自己,既不忘父母的恩情,也不忘国家所受的苦难。“人类是共同体,今天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向大自然学习和致敬,既有乔木、灌木,也有小草,互相融合,和平共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