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元宵节有多热闹?这首民歌唱了出来……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2-24 17:01

秦淮灯会有1700多年历史,从六朝起,一直热闹到如今。与现在夫子庙每年摩肩擦踵的观灯胜景相比,古代元宵节又是一幅什么场景呢?一首明代民歌《劈破玉》将古代南京灯会的热闹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

正月十五元宵会,满街上迎灯儿看得心欢喜,刀灯儿割断恩和义。无心看灯火,懒去打灯毬。走甚么桥来,走甚么桥来,乖,看跳甚么鬼。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周玉波研究古代民歌多年,他告诉记者,这首《劈破玉》是明中叶以后普遍传唱于民间的流行调。张岱在《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中提到过:……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可见《劈破玉》在当时的流行度。

这首《劈破玉》是地道的南京“土产”,同一组民歌中的“雨花台”“普德寺”等,是南京“土产”的鲜明标记。这组民歌收录于明万历年间的《摘锦奇音》。在这一首《劈破玉》唱词中,我们能看到它留下了明代南京人的元宵节习俗。

图片

升平乐事图中的花灯 年代不详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刀灯儿割断恩和义”,这里提到了一种花灯“刀灯”。秦淮灯会,历史悠久,入明后,灯会更盛。现代灯市上,兔子灯、莲花灯、龙灯,花样繁多,而明代的花灯样式也不遑多让。

明代散曲家、“乐王”陈铎为南京的元宵节留下两套曲作,记录下了明代南京人能看到的花灯种类:太极灯、日月灯、雪花灯、浮屠灯、书屏灯、绣球灯;有人物灯竹林七贤、唐代十宰、孔门七十二贤、剑客、八仙、潘安、老莱子、哪吒、如来、观音、安禄山……

而看灯的人,《劈破玉》唱:“满街上迎灯儿看得心欢喜”,陈铎写观灯的人,则更为热闹,“人丛里喊声翻动海”“挤挤挨挨,闹闹核核,引幼扶衰,撒褪妆呆”,还有那货郎担儿、妙龄女郎、绮罗艳女、富家公子,添趣增彩。灯火之盛、之艳,观灯人之众,热闹场景,扑面而来。

在《劈破玉》中,有一句“走甚么桥来”,唱的是南京的元宵习俗“走桥”。走桥又叫走百病。古时中国有“走三桥”的传统。元宵节夜晚,女性三三两两结群成对,通宵漫游,直到天明才回。到清代,走桥习俗渐渐衰弱,又兴起了爬城头,这是换一种形式的“走百病”。《白下琐言》《金陵岁时记》等都有记录,“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

“看跳甚么鬼”,又是什么习俗呢?周玉波介绍说,跳鬼是一种驱邪避灾、祈求平安的娱乐活动,我们现在在《宜兴县志》上能看到这种习俗的文字记录。它是让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而这首南京民歌让我们知道,明代的南京也流行这种习俗。

“无心看灯火,懒去打灯毬”。为什么“无心”“懒”?古代民歌一般是情歌。由此推断,这大概是因为相思。

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明代小说《隋史遗文》写到,元宵节来临之时,长安城中不少女子,“心神荡漾,一双脚趾头只管向外生”,“有衣服首饰的,妆扮了出来卖俏,没有的东央西借,要出来走桥步月。张家妹子搭了李店姨婆,赵氏亲娘约了钱铺妈妈,嘻嘻哈哈,如痴如醉,郁捺不住”;而王孙公子、游侠少年则“都在灯市里穿来插去,寻香哄气,追踪觅影,调情绰趣,忙忙急急,眼皮上做工夫,好象闻香的蚂蚁,采花的蝴蝶,几曾踮得脚住也,何尝真心看灯。”

《喻世明言》卷二十三《张舜美元宵得丽女》的入话诗亦云:“多少王孙并少女,绮罗丛里尽怀春。”这些虽是小说,但书中所写元宵节的男女游街观灯结识相交的风气,仍是可信的。

周玉波介绍说,在保留至今的民歌中,写南京元宵节的并不多。也可能写得很多,但没有流传下来或者流传下来,我们没有看到。而这首《劈破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像其他民歌,只是将元宵节当作时间背景,而是直接将它作为重点来描写,在古代民歌中比较少见。也正因为此,它才能为我们留下那么多的历史信息。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