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动态绘图、上千种色丝绣制……85后苏州“绣郎”用时近一年惊艳呈现苏绣版青铜器!
2024-02-24 22:48

近日,一位“85后”苏州小伙仅凭一针一线绣制逼真的青铜器作品,迅速在短视频平台上“火”出圈,令网友大声直呼:“巧夺天工,绣出了岁月的斑驳感”“这是顶级的中国奢侈品”……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位“绣郎”名叫付健,自2015年起,开始尝试用苏绣还原青铜器,每一幅作品的绣制周期均约长达一年之久。付健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青铜器的表现手法,我将苏绣从平面图转向三维动态图,为传统刺绣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

改良针法与用色,将青铜器的立体光影效果融入绣布

在付健的苏绣工作室,记者见到了“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苏绣作品,“一般青铜器都是展示在博物馆里的,我便想看看用苏绣会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记者了解到,付健出生于刺绣世家,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付健逐渐爱上了苏绣这门充满诗意与艺术韵味的古老技艺。大学时期,付健学的是平面设计类专业。研究生期间,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他学习了数字媒体专业,开始接触三维动态图。

付健告诉记者,传统苏绣题材多以名人书画为主,以青铜器为题材较为少见。付健突发奇想认为,青铜器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代表之一,用丝线在绸缎上表现出来,则是“柔”与“刚”的碰撞。2015年,付健与团队便开始着手探索绣青铜器。在付健看来,刺绣只是用丝线表现画的另外一种媒介,想要在绸布上展现青铜器历史的沧桑感与立体感,首先就要对丝线的颜色精挑细选。

图片

“传统刺绣讲究精细,还原青铜器则需要讲究粗犷,针法和用色都需要改良。”鉴于实物青铜器的颜色单一暗沉,因此付健在色彩选择上苦下功夫。付健介绍,绣制过程中,每一处图案和纹理都要从几千种颜色的丝线中挑选,就连看起来是纯黑的背景也有数十种颜色变换其中,打造出神奇的光影效果。为了更好地还原效果,付健一次次地尝试,呈现的效果不好就拆了重做。据介绍,一幅作品所需的丝线色彩高达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

在付健看来,绣制青铜器的另一大难度就是立体感的呈现。他运用研究生时期学习到的构图知识,将西方的美术理念适当融入当下传统苏绣的技法中,从色彩入手,在一点点穿针引线中,将光影效果融入绣布,在一丝一毫的尝试中,才使器皿的厚重感跃然而出。“为了呈现青铜器的立体感,一幅作品前期需要设计图稿及描稿,再通过电脑或人工进行稿件绘制,最后沿着底稿绣制展现立体的光影效果。”

打破社会对“绣郎”的刻板印象,凭借精美作品在全网吸引超60万粉丝

图片

付健绣制的“苏绣版青铜器”以其逼真的呈现效果,在网上瞬间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记者在付健的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注意到,付健录制了许多自己用苏绣还原青铜器的视频,视频中付健手握针线在绣布上灵动起舞,针法的轨迹宛如行云流水,一幅“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苏绣作品俨然出现在大众眼前。娴熟的技法、逼真的效果,纷纷引得网友评论留言:“祖先绝活有传承,千针万线留稀针。不是我爱冷板凳,文化遗产当责任!”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男生,占了性别的优势,给别人带来了反差感,大家就有了兴趣。”对于“绣郎”的身份,付健大方地表示,之前有许多人认为刺绣应该是绣娘的活,男孩子做苏绣没前途。但自己却始终不信这个邪,认为不应该把刺绣这门传统技艺性别化。“任何职业在我看来都没有男女之分,首要的出发点就是自己的喜好,要确定自己是否热爱这门技艺。”对于付健来说,刺绣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那么,男孩子学习针线活容易吗?当面对记者的提问,付健笑着回答:“只要肯坚持,便不觉得困难。”从五六岁时,付健便开始对苏绣这门传统技艺感兴趣,20多年来,他一直“手耕不辍”。上大学时,当同宿舍的人在空余时间外出游玩或打游戏时,他却在宿舍床头支起绣架绣上几个小时。在他看来,想要绣好一幅刺绣需要灵活掌握色彩和构图,并且离不开手艺人的个人审美及对作品的整体把控,而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

如今,付健在全网已有超过60万的粉丝。对于自己的走红,付健表示苏绣是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割舍的手艺,这次因为还原青铜器获得了大家的关注,接下来自己会坚持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继续打动大家。除了青铜器的题材,付健每年还会创新一些新颖的图案及构图,“因为刺绣产量相对较低,所以要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我专注于人像和动物的刺绣,就深入摸索出更加精致的作品。只有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大众心灵的好作品。”

“双面乱针绣”“乱针双面三异绣”“速写绣”,创新探索出刺绣新技法

图片

 

“刺绣是时间的艺术。”在付健看来,一件绣品的完成,从设计、画稿、选料……需要经历数十道工序,只能靠一针一线,不能偷工减料,这样才能保证刺绣的价值和手工的意义。付健回忆道,自己耗时最长的一幅作品,是一幅长约10米的《无极之境》,与四五位团队成员共同花费两年多时间才最终完成。据介绍,这幅作品颜色和构图都极其复杂,单单色彩效果的调整,付健就花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花的时间越多,细节就越复杂,对手艺人要求也越高。”

对于付健个人而言,一年绣制一至两幅优质作品,已经是自己的极限。因此,他亟需做出新的改变。在继承了父母的绣庄后,付健一直在不停地寻找创新的契机,他告诉记者:“父辈教给我更多的是技艺的传承,但是对当前市场和产品销售模式的把控,以及新产品的开发都需要靠自己去琢磨。以前的模式放在如今这个时代,不一定会被大众所接受。作为手艺人,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

图片

在技法上,付健将擅长的“乱针绣技法”与“苏州双面绣”技法相结合,独创出“双面乱针绣”“乱针双面三异绣”和“速写绣”。付健介绍,双面三异绣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新绣法,在双面异色的基础上发明而成,绣面正反都有绣,但两面的图案、针法和色调各不相同,即异稿、异针、异色。付健介绍,乱针是苏绣针法的表现技巧之一,传统苏绣则以平绣为主,将乱针与双面三异绣相结合,可以达到藏针引线的效果,“针脚就被藏起来了”。绣制一幅作品要把针法融会贯通,人物的肌理感、器皿的历史感、花朵的娇艳感……根据不同的感官效果,选择不同的针法,最终才能绣出惊艳的“中国艺术品”。如今,付健创新的这三项技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及很多行业奖项。

付健认为,刺绣就像变魔法,从无到有,“每一幅作品都是我花大量时间和心思钻研出来的成果,颜色搭配、手法运用要通过不断打磨,才能最终呈现出心中所想的效果。”如何以针作画,使画面更具震撼力和冲击感,打动观者的心灵,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是付健仍然在探索的方向。

图片

刺绣+媒体传播、刺绣+文创产品……跨界蹚出一条“刺绣+”新征程

谈及对未来的打算,付健表示,首先要遵循传统,让这项非遗文化能永续流传下去。其次,还需要创新,不仅仅局限于题材及技法上的推陈出新,还要跨界合作,使市场下沉,让更多普通人能接触到苏绣。“刺绣是一门融会贯通的技艺,各个地方都可以交流互鉴,共同把刺绣这门手艺做得越来越好。”

付健告诉记者,刺绣需要借助新媒体的东风,与短视频等传播媒介相结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这门传统非遗文化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记者了解到,付健带领团队成员紧跟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在多个线上平台开通账号,涵盖各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体,用20秒左右的短视频展现了娴熟的技艺和栩栩如生的作品,推动了苏绣的影响力。利用电商渠道,让更多对苏绣感兴趣的人可以轻松购买到手工制作的绣品,为苏绣产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除了线上渠道,付健建议还可以通过线下展会、实体店等途径,让大众近距离接触苏绣。“我想让苏绣走进千家万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付健将苏绣与文创相结合,制作出书签、包包、围巾等实用性产品。此外,结合当下潮流,还推出胸针、手表、周边等文创,让更多人感受到苏绣的美,带动起产品的销售。付健告诉记者,“现在线上竞争压力大,如果一味在线上比拼价格,自己做刺绣的初心就变了,我希望用心给大众带来有价值的作品。”

图片

如今,付健的绣庄内有二十几位绣娘,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年的产量可以达到一两百幅。2020年付健被评为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帮助一百多名农村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他在新疆、云南等地帮助当地人培训,为更多人寻找新的职业出口。“刺绣需要慢工出细活,单单劈线就要花一个多月练习技法,我们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在减少,所以需要有合适的人来学习技艺。传承一门手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少不了悟性和耐得住寂寞的坚持,这样才能绣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实习生 谢宁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