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产剧《江河之上》如何“向时代要选题”,专家研讨揭秘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4-12 16:57

4月9日下午,苏产电视剧《江河之上》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前,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会见了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和与会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邓修明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副院长陶凯元主持会议。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吴以桥在研讨会上先后发言。

“这个题材不好做,但我们做了”

研讨会上,该剧总导演周亚平介绍了创作情况,主要演员陈数、袁文康、吕晓霖分享了参演感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梁红,影视专家学者仲呈祥、张德祥、刘琼、赵卫防、戴清、李星文先后作研讨发言,对该剧思想性、专业性、艺术性给予高度评价。

《江河之上》作为中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的首轮播出4月5日圆满收官,取得优异收视成绩。中国视听大数据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上一直位居榜首,在腾讯视频、爱奇艺网络站内平台热度始终名列前茅。据CSM数据,截至4月9日,《江河之上》总台频道首重播观众规模达3.21亿。该剧单集最高收视率1%,单集最高收视份额4.77%,“电视剧江河之上”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7亿。

本剧总导演、总编剧周亚平表示,《江河之上》这个题材并不好做,影视人大多也不会选。“但我们做了。推动这部以环境保护与司法改革为主题的剧集,我们真正地做到了向时代、向现实要选题,我们研究了数百个案例,我们深信、深知,全国十余年来环境司法改革的案例,包括与群众、民生直接相关的案例,就是我们的IP。”

《江河之上》的诉求是,从创作角度看,对律政题材、司法题材作新的尝试;从最终效果看,期盼人们通过观剧,除了获得娱乐欣赏外,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苍生。据介绍,该剧创作有两条线,主线就是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建立。如为汇聚审判力量、综合审判手段,行政、民事、刑事的三合一审判;为打破审判的主客场问题,环资庭的跨流域、跨地区建立;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司法人员、环保人士如何为不会说话的土地、空气、水发声,等等。另一条线写了法官职场生活之外的个人情感、家庭情感。周亚平表示,“这部分我们起初的创作并不想涉及,但完全由于采访中被感动了,这个剧里的法官都是付出了感情代价的。”

“现实热点”如何实现“艺术转化”?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认为,用文艺手段表现具有重大贡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江河之上》在这一点表现十分出色,所以我们国家电视台会选择播出这部作品,中宣部也高度重视它,我们最高法的院领导都深度关心这部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这也证明了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和意义。

仲呈祥认为,主创人员在最高法的帮助下与一线法官深入交流,这些经历帮助他们将人物演得鲜活,也在银幕上塑造出了司法工作者的正面形象,这也是《江河之上》实现创作资源最佳配置的体现。

此外,这部戏没有局限于法治题材本身,而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融入剧作中,排除了长期影响我们简单化思维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项思路。比如,剧中引发热议的“袁笑笑买卖金雕案”,体现的是法与情的矛盾。金雕只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下,哪怕你出于善意花钱来养,都是违法的,《江河之上》在不动声色中普及了生态文明和法律知识。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夏道虎评价称,《江河以上》将人民法院探索环境司法的改革历程搬上荧幕,谱写了一曲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发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赞歌。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以桥说,《江河之上》作为一部立足当下的现实主义主题作品:一是做到了“宏观立意”与“微观叙事”的有机结合,从一个个具体而典型的环保案例中精准折射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主题,并且从司法、环保、科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等丰富维度探讨了我们各行各业、每一个人在绿色发展这个重大命题中应该承担的具体责任。二是做到了“崇高品格”与“真实人性”的有机结合,剧中塑造的法官、学者、律师等主要人物无疑是成功的,他们从真实生活中走来,面对“国之大者”和法治尊严时,却能迸发出惊人之举和强大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三是做到了“现实热点”与“艺术转化”的有机结合,剧中出现的各类环保案件,对应现实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型,甚至有些案件还一度成为舆论热点,《江河之上》守住艺术创作的原则底线,发挥了宣传环保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正面价值。

记者了解到,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要求,制定实施《“剧美江苏”电视剧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电视剧《江河之上》作为江苏省“十四五”时期重点电视剧规划项目、精品扶持项目,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电视剧创作引导服务机制,从规划创作、摄制审查到宣发播出开展全程跟踪服务,并与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把该剧打造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