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参战将士的后人追忆往事:“父辈的革命精神给我力量”
2024-04-23 16:16

 他们都是渡江战役参战将士的后人,虽然每个人工作岗位不同,但从小生活在红色家庭之中,父辈们的一言一行,在他们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2024年4月23日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纪念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近他们,听他们追忆与父辈之间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以及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感慨最多的是:“父辈的革命精神给我力量,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 

回首历史,激励他们努力前行 

在父辈与他们的交流或者留下的遗物中,渡江战役时的一些细节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激励着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努力工作,不断前行。

“1989年4月27日,父亲不幸逝世,我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时任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同志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涉及渡江战役和部队建设等等。”曾如清的儿子曾剑明如今已经退休,但不论过去多少年,对这一封信依然记忆清晰。

图片
钟期光的回信

1949年渡江战役时,曾如清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八师长兼政委,第二十军为东集团部队的第一梯队,任务是自长江下游的三江营至龙梢港段强渡长江,经扬中再渡夹江后向镇江、丹阳方向进攻,五十八师为二十军的左翼第一梯队。4月21日晚6时,渡江作战的命令下达后,不料此时五十八师集结地突然骤起强劲的东北风,致使全师部队的船只被大风逆浪所阻,全部被堵在三江营汊江内无法驶向渡场。直至22日中午风力趋弱,五十八师才得以扬帆过江,由万福港登陆扬中。此后,五十八师全体指战员在曾如清的指挥下,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创造了辉煌战绩。

图片

但由于渡江战役头一炮就打得不顺利,曾如清由此产生了思想负担和懊恼自责心理,即使后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也没能冲淡这种压力。因此他想到了自己的老首长钟期光同志,写了一封信诉说了事情来龙去脉。钟期光来信中明确指出:“渡江情况,是属于天时的关系,不能归咎于部队,更不能认为与指挥有关系。所以你不必顾虑,你们还是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的。”

钟期光帮助曾如清打消不必要的思想顾虑,面对部队新出现的诸多思想问题,信中指出:“共产党的特点,就是任务多,旧的问题过去了,新的任务又来了。任何问题,都可以纳入正轨,所以组织学习是绝根紊乱思想的主要方法之一。”

“这封信整整写了五页,体现了人民军队上下级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亲密关系和纯洁友谊。”曾剑明感叹说,“这封信影响了父亲,从此学习成了他相伴终身的唯一嗜好;也影响了我,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与别人坦诚相见。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当伸出援助的手,推心置腹地和他交流;当自己身处低谷的时候,不要埋怨,不要失望,全身心地去学习,往往能发现解决之道,许多困难也迎刃而解。”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家住南京城东的刘炜明向记者讲述了渡江战役中鱼水情深的故事。

他的父亲尚炜(原姓刘)当时任华东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三十三军九十七师政治部主任。尚炜率领部队渡江以后,快速向江南城镇挺进,占领了长江南岸的宣城及周边地区一个国民党军的重要军事仓库后,担任宣城军管会主任。尚炜立刻发出军管会首批安民布告,并动员群众支援渡江部队。

“由于老百姓的全力支持,打开了国民党的重要军事仓库,将内储的大批军事装备器材、粮草被服和油料药品等供应物资,有序发放给渡江各部队,使中路突击大军提前近一周时间到达上海、杭州外围参加攻城战役。”刘炜明说,“军民团结,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现在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爱国精神,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回忆先辈,成为生命中珍贵财富 

在父辈与他们的交流中,一言一行如同一颗颗种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也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公和私分得非常清楚。”尚炜的女儿、刘炜明的姐姐刘炜光告诉记者,“父亲单位在家里装了电话,他从来不许子女用,说这个电话是工作需要,你们不能有特殊思想。我参加工作的时候,社会上还没有普及电话。一次我要向单位请假,想用电话,他不允许。我只能到外面去,到电信局打公用电话。”

图片
刘炜光和弟弟与父亲尚炜合影

刘炜光家姐弟四个,在他们上学时,父亲没有给子女买过一辆自行车,或者高档的生活用品。所以不论上学时,还是工作以后,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干部子弟。

在刘炜光家中,她拿出一本书,这是尚炜退休以后自己编的《军事诗词集》。记者看到,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清代,作者精选了几百首关于战争的诗词,编辑成书,每篇还作了注释,最后加上当代革命前辈写的诗词。

“他一直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每个人的成绩都要靠自己努力得到。”刘炜光说,“所以我和三个弟弟学习成绩都很好,毕业后都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与他的严格教育有极大关系。”

在钟效平的印象中,父亲钟国楚同样是严于律己,更不会以权谋私。开国少将钟国楚是江西兴国人,1945年任苏浙军区苏南一分区司令员。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六军副军长,参加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过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钟效平年轻的时候入伍,很多领导都曾是钟国楚的部下,但钟效平并没有得到额外的“好处”。“在工作期间,父亲从来没有为了我升迁或者待遇问题找下属打招呼、走后门、托关系。”钟效平说。

图片
钟效燃一生为大伯自豪

在钟国楚的江西老家,记者见到了他的侄子钟效燃。“我记得1978年的时候,我的大伯钟国楚任江苏省委书记,我到南京去,问他能不能帮忙找份工作。但是他对我讲,种田最光荣,你还是回家种地,我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会给我们自己家人谋私利。”

如今在江西工作的钟小华是钟国楚的孙女,在她印象中,爷爷是一个生活非常节俭的人,一块手帕不知道洗了多少遍,一直用到实在没法用了,才会扔掉。钟小华特别记得钟国楚说:“要记得当官不差你一个,做好事要多你一个,要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钟小华当选为江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也得益于记住了爷爷的教导。

图片
红色李巷的江渭清故居

江渭清是钟国楚的老战友,溧水红色李巷还保存有他们的故居。1949年2月,他任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参加渡江战役。

在江渭清的湖南老家,他的重孙女江照明告诉记者:“他从来不为自己家人谋福利,有一次他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家人以为要照顾家人了。实际上他把这些钱分给了村上特别穷困的几十户人家,支助他们的小孩读书。” 

红色传承,成为后辈责任和使命 

先辈们的奉献精神、坚定信念和无私付出是后辈们前行的榜样,红色传承也成为许多后辈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正利用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宣传,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图片
粟泽树介绍粟裕故居

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的粟裕故居,粟裕的侄孙粟泽树是专业的讲解员,每天都激情洋溢地向游客介绍着故居的结构和粟裕小时候的故事。“旁边就是粟裕同志纪念馆,许多人对粟裕大将的战争故事非常了解,我侧重于讲述他小时候以及与家乡的故事,让游客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粟裕将军。”粟泽树告诉记者。

张舒波是尚炜的外孙女,从小就喜欢听他讲过去的革命故事。“我现在也有小孩了,我就把这些故事讲给她听。孩子到班上去讲,同学们可喜欢听她讲故事了,都说讲得特别真实,这些故事也影响着孩子的一言一行。”

图片
林陵常年宣传先辈的故事

后辈中不仅有普通人,也有专家。林陵是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六师分会的会长,他的父亲林胜国在1949年4月25日率第三野战军前方军械部机关渡过长江,来到江阴地界,军械部的指挥部就近设在无锡钱桥。

图片
第三野战军军械部政治委员林胜国(前)和军械部副部长张长龙(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在当月底拍摄于无锡江阴地界的长江边)

如今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宣传革命先辈的故事。他每天忙忙碌碌,活动基本从年头排到年尾,活动形式也是丰富多样。比如,六师分会邀请部分专家,在“竹箦桥会议”教育基地召开了“竹箦桥会议”探索座谈会;应邀在丹阳市访仙镇参加了中共丹阳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暨华中十地委革命历史”研讨会;与媒体合作,举办大手拉小手“重走铁军之路”寻访行动等等。

林陵还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或研究文章,如《忠诚坦荡 垂范后代》《戎马一生 虎将永存》《今天,我们一起重温抗战胜利》。“从父亲战斗历程的故事里,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坚定性,及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英勇卓绝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是我这一辈子都敬重他的原因之一。我参加工作后,更是学习他的铁骨铮铮、正气荡荡、荣辱不惊的精神。”林陵说。

图片
刘凯军是南京军休讲师团成员之一

现代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郭建光的原型之一为刘飞,抗战时期,他和35个伤病员藏身沙家浜芦苇荡与敌人周旋;渡江战役时,他任三野九兵团第二十军军长。如今,刘飞的女儿刘凯军是南京军休讲师团成员之一。

“作为新四军的后人,我们口中的历史更真实、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因此,我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现代的年轻人多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从先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刘凯军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