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一直在那里”——吴文化博物馆为百余棵古树立传、办展
2024-05-16 15:24

5月18日,一场名为《树碑立传》的展览将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全国首个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从尘封往事与当代艺术双重视角展开叙事,重现千百年间古树往事的同时,又以全新的形式继续书写人与树之间的故事。

在一般以器物、书画等为展陈主角的当下,吴文化博物馆为何独辟蹊径,选择以“树”为展览主题?什么树会出现在展厅内?又将以何种方式被人观看?作为此次展览的主角,它们身上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故事?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


树的一生,多静止在生命开始的地方,矗立在那里,无法到处移动。

为树做展览,展什么?怎么展?

这是一个关乎到我们能在博物馆内看到什么的问题。

吴文化博物馆“树碑立传”展项目负责人王铭钰告诉记者,此次展览,馆方共用两个展厅布置展陈。人们走进博物馆,不仅能看到105个地点生长的古树的前尘往事,还能看到当代艺术家们从这些古树身上得到的启发性的思考。

吴颂展厅展出的是这些古树的文献资料及志愿者们田野调查的故事。一进入展厅,左手边便是一幅巨大的地图,上面标示着本地105个地点,明确了古树的地理位置。

“此次展出的古树,大多都是存活至今的树木,树是这场展览的主角。”王铭钰介绍说,在两年的时间里,吴文化博物馆聚拢社会资源,组织了多位植物学家、艺术家和62位志愿者通过文献梳理、实地寻访、口述记录、数字化采集、艺术创作等方式,积累了10000公里以上的田野调查及31篇考察、考证文章等丰富的一手资料,从故纸堆中找到百余棵古树的故事。在展厅内,馆方以古代书画、地图、照片、文字、航拍、采访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寻找古树、古树的历史样貌、生存现状以及它们身上承载的历史信息,一一展现出来。

古树沉默不语,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百余棵古树,有一部分被绘入书画,有一部分则被写入历史文献。在田野调查的同时,馆方组织志愿者细细爬梳苏州地方文献,将定格在文字或影像中的古树身影,都一一找寻出来。

常熟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画家吴榖祥的《星坛七桧》图。星坛七桧是虞山十八景之一,是明代本土有名的奇树奇景。这件书画成为此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博物馆藏元代画家钱贡的《城南雅逸》图,画中出现过苏州文庙的几棵银杏古树。其中一棵最年长,已有800多岁。现在,那棵入画的古银杏还伫立在文庙内。

与狮子林一墙之隔的小区里存活着一棵树龄达640年的古银杏。王铭钰说,这棵古银杏的位置,以前是在狮林寺范围。狮林寺今天已经不在了,但树还在,成为狮林寺唯一的物质遗存。在狮子林清代的版画中,馆方找到了这棵树。

上世纪初,一些外国探险家在苏州留下一些树木的影像,这些树有的存活至今。这些影像也成为此次展览的一部分。

这些文字和影像,记录了这些古树稍微年轻时候的样子,它们记录着这些古树自身的历史。

为了更好地展现这些古树,馆方还请了博物科学画的画家,为其中60多棵树画了标准的肖像画。

“画作也好、文字也好,它们都展现了古代苏州人对‘树’从信仰到实用与抒情的关注;而从吴门文人创作的视角,又展示了古代文人对古树有意识地关注与价值的认同。”王铭钰说。

而在公共展厅,馆方邀请了詹倩茹、王忠升、施皓敏、李一佳、姚念宇、黄硕等17位现代艺术家,用舞蹈、拓印、书法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续写古代文人“以树为师”的创作传统,再立古树的传奇。

“这些现代艺术创作是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王铭钰说,这17位艺术家,有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向。“我举一个例子,在田野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两棵榉树,身上都有非常大的树疤、树洞,它的树干几乎都中空了,仍然靠树皮供给营养,并且长得越来越好。这次展览我们邀请到一位疗愈艺术家。他在听了榉树的故事后,便以这两棵树为原型去创作,最终他为这两棵树的树疤做了拓片。在作品阐释中,他讲到,树在疗愈自己。”

苏州耦园里有一棵非常漂亮的美人茶,曾经出演过87版《红楼梦》。“我跟一位女性艺术家聊起这棵山茶花树,她很快选定了这棵树,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她对这棵树的理解”。

整体来说,这17位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向,无论是创作方法还是主题思想,都非常多元。观众不光能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一个全新的视觉体验,还能有所感触,得到某种启发。

图源:吴文化博物馆

出现在此次《树碑立传》展中的百余棵古树,只是吴文化博物馆近两年来田野调查的一部分。

为何会想到做“古树”的田野调查?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告诉记者,2021年,他在做吴县数字文化展览的调查时,发现古村落里有很多古树,而这些古树就是整个村落的坐标,它们是比人、比村落更早的文化积淀和原点。古树、人、民居之间有着良好的共生、互动的关系。当地人会为了一棵树,重新构建整个村落的结构走向。从那时起,他就动念要为当地古树立传、办展览。

2022年7月,一位友人约王铭钰去西山岛,寻找明代画作中的消夏湾。在寻访途中,友人提出她在地图上标了几棵古树,顺道去看一下。那次,她们找到了三官殿的龙柏,那也是这一次展览里面出现的一棵树。王铭钰回忆说,那次寻树体验非常奇妙,她和友人都觉得寻树就像步入桃花源一般,“树一直都在那里生长。寻树,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

后来她咨询陈曾路馆长,是否可以给苏州的古树名木办展览?立马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一拍即合,从此,吴文化博物馆有了“树碑立传”这个项目。

项目成立后,馆方联动艺术家、植物学家、植物医生等群体,征集志愿者,爬梳典籍,实地访树,以不同视角和方式,解读、探索、思考树与自然、树与城市、树与人的关系。

据公开资料,苏州全市现存2307株古树,其中树龄大于300年就有530株,最古老的一棵藏在东山镇北望岭下村,那是一株2000余年的银杏,倒推年份,它种下之时远在西汉。它也会出现在此次展览中。近两年来,吴文化博物馆调查的古树已有百余,“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它们都是无可替代的。”陈曾路说。

有了丰硕的田野调查成果,办展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对于办展览的初衷,王铭钰说,“我们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温度,它其实是可感的记忆。很多古建都已经消失了,但是树一直都在那里,并见证历史”。

吴文化博物馆也希望,能通过这次展览,带动人们创造一些和古树共同的记忆。“人类在一个长到几百年或者几千年的古树面前,是渺小的,我们能够跟它共同创造一些记忆,是幸运的。”王铭钰说,大多数人到苏州旅游,不太会去太湖,或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找一棵树,即便在景区,树木也是常常被忽略的。“我们这次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树在哪里,在地图上按照区域划出来,告诉观众它至少在哪个街道,而在吴文化博物馆的小程序里,也会有一个叫‘树碑立传’的板块,我们把将近2000棵古树的坐标信息都放到了小程序上,方便人们寻找。”王铭钰希望大家遇到树木的时候,不要再忽略它,“因为树也是活着的生命,只不过它不会讲话罢了”。

而在展厅外,馆方还计划手把手地教观众如何观察一棵古树,希望观众走出博物馆后,一起去关注古树名木,一起去亲近自然,一起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敬畏自然、观察自然。

在采访中,陈曾路与王铭钰说过同样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树,一直在那里。一座城市的历史,被记录在地方志里,定格在古建筑上,珍藏于博物馆中,也凝结在一圈圈的树轮里。“‘树碑立传’这个项目,初衷就是通过对区域里的古树的各方面梳理,以达到对本土文化的别样呈现。”陈曾路表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