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毕业展作品《超级蜂巢》被讥“垃圾堆”,作者致歉网友吵翻天,看不懂的现代艺术要怎么看
2024-05-26 14:02

日前,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对外开放展览,多个作品“出圈”引发讨论,其中,一件名为《超级蜂巢》的装置艺术作品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图片

作品《超级蜂巢》

《超级蜂巢》又名《这也将会过去》,从外观上看,是一大摞经过裁剪的纸板和通过机械装置能够简单动一动的纸壳箱,高高一摞纸板堆叠在一块屏幕上,屏幕上播放有纸箱制作、回收和搅碎的视频。纸箱上还有向上攀爬的手的投影。作品简介上作者写到“纸箱作为消费社会的一种速朽品,常常被很快的投入使用、运输、丢弃、回收,碾碎成新的纸箱,随即迅速进入下一轮奔走运送。它并不知道自己将被配送至何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珍藏留存它只知道,它的一切是终将过去的。”

这件作品让网友们议论纷纷,“看不懂”“这是一堆垃圾吗?”“央美就这水平?”“好敷衍,看解释也是强行编故事。”但也有网友表示尽管这件作品并不成熟,但是能看出作者是想要传达对消费主义的讽刺,就算不认可这件作品也不应该攻击作者。

23日,《超级蜂巢》的作者发布视频致歉,她说“让大家误会了,可能是因为我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坨大垃圾,我的电机是会动的,每一层纸板我都是自己切,这个作品造价真的很高,经过很多设计的,超过了一、两万块钱。我只是想向大家道个歉,作品给大家误会,让大家对当代艺术产生误解。”她表示这件作品灵感的来源是自己奶奶喜欢收废纸,但是并不能换到多少钱,奶奶也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就像我想要表达的主题那样,纸箱是速朽品,人也是速朽品。”

作者的解释引起了一部分网友产生了共鸣,“我觉得挺有意义的。”“感觉你的作品挺符合简介的,没必要道歉你没做错什么。”“建议改个名字或者加个奶奶的形象可能就好理解了。”但也有人依旧表示很难理解,“有人用心做设计,有人用心讲故事。”“价值并非靠语言赋予,你解释的再多,作品无法引人共鸣,那就是你一个人的艺术。”

这一届央美毕业展上的实验装置艺术展品中,被讥讽为“看不懂”“有点恶心”“这也能毕业”的不止《超级蜂巢》,几乎每一年央美毕业展都会出现几个因为过于离谱被吐槽上热搜的作品,今年的展览中也有诸如“猫饼”这样在展览现场备受普通观众喜爱但被一些艺术圈人吐槽“毫无价值”“这算什么”的。从1917年杜尚石破惊天的把小便池放进艺术馆挑衅传统艺术,一百年后的今天现代艺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依然充满了生疏和距离感,贴上胶布的香蕉是价值12万美元的艺术品,巴奈特·纽曼在纯蓝画布上画了一条白色的直线,这幅画就价值7.484亿人民币,还有人为嘲讽现代艺术故弄玄虚,开玩笑的把自己的眼镜放在了艺术馆的地上,引得一群毫不知情的观众驻足围观试图理解。现当代艺术已经从单纯追求视觉呈现转变为思维方式的呈现,“美”或者“丑”是观众对于艺术品原始的感受,仅用美丑来判断突破原始美感界限的现代艺术有失偏颇,仅就《超级蜂巢》这件作品而言,作者想要传达的主旨思想并没有在形式上得到很好的呈现,这令观众看后感觉莫名其妙,另一方面其创作形式本身也不足以引起观众的新奇感,生硬的传递观念让观众难以将观点与作品强关联,只有在听了作者的创意解读才略有所思,这样的作品还有进步的空间。

但需要指出的是,围绕现当代艺术品的讨论很难说有标准答案,即便是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师,作品被大众鄙夷吐槽的也有不少。不管是赞美也好还是批评也好,讨论范围都应当仅限于作品本身,将讥讽的语刃指向作者这就越界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