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晚,扬州市音乐厅内座无虚席,由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出品、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创排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长江》,在这里首演。演奏者们用音符礼赞中华民族母亲河,用音乐作品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中国故事。据悉,这是扬州史上第一部大型音乐作品,也是2024年度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演出现场
各有特色,相互辉映,七个乐章深情礼赞“母亲河”
据了解,《长江》由《亲亲长江》《源远流长》《壮美三峡》《惊涛骇浪》《万里春江》《江河相拥》《长江天际流》七个乐章构成。整场演出从民族管弦乐《亲亲长江》拉开帷幕,以童声演唱引入音乐,以真挚纯朴的语言表达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
专业人士介绍,《亲亲长江》溯源长江的源头——唐古拉山,从纯净、高远的音乐中溯源历史,承载大江东去的希冀与梦想。民族管弦乐《源远流长》,阐释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作品在音乐中追溯历史,回望华夏先民的足迹。竹笛协奏曲《壮美三峡》,展现三峡这个长江流域中最负盛名的自然景观,作品以竹笛为主奏,以“写景”为主,同时“寄情”,在美妙的音乐画面中传递对伟大工程、伟大人民的敬意。民族管弦乐《惊涛骇浪》,表达红色印记。作品以音乐描绘战争,讴歌英雄,歌唱这一条“红色之江”。二胡与乐队《万里春江》,书写“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作品以最具歌唱性的二胡为主奏,在质朴、深情的旋律中描绘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琵琶协奏曲《江河相拥》,以琵琶为引领,以乐队为附和,在涌动的音乐中书写长江与大运河汇聚、碰撞后,带给扬州的繁荣与时代气象。民族管弦乐《长江天际流》,得名于大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歌,以绚丽的烟花春色和浩瀚的长江为背景,描绘出一幅意境开阔、色彩明快的水彩画。
扬州首家职业乐团呈现一场高质量演出
当晚,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倾情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的听觉盛宴。高质量演出,离不开一支职业乐团。作为本场演出的演奏单位,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是扬州市第一家职业乐团。自2022年组建以来,创作演出了近百场高水准音乐会。乐团成员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意大利威尼斯音乐学院、乌克兰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等国内外多所著名艺术院校。
高标准演出,来自强大演出阵容。此次演出,汇集了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杨婷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博士研究生高白,青年竹笛演奏家陈泓璇等知名演奏者。高水平演出,源于作品创作的强大内核。据悉,大型民族管弦乐《长江》由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创作和研究中心主任王云飞作曲,国家一级编剧、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指导阮云松担任文学撰稿,江苏省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扬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张伟指挥。
6月23日晚,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音乐厅内掌声雷动,本次音乐会圆满落幕。
下半年开启长江流域城市10场巡演
据介绍,作为扬州史上第一部大型音乐作品,《长江》填补了扬州文艺创作没有大型音乐作品的空白。为向国内外传播扬州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长江》在突出民族乐器、民族管弦乐及民族音乐特质的同时,兼具世界性,以面向世界的胸怀,彰显民族音乐的魅力,传承传统文化,传递文化自信。
“作品植根本土,运用江苏本土素材创作,在大题材、大格局的基础上,在部分篇章凸显地域特色。”王云飞表示,扬州地方民乐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丰富的素材,《长江》中有扬州本土特色音乐元素的运用,如扬州民歌、扬州小调、秧歌号子等。
“民族管弦乐《长江》以‘乐说长江’的形式,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中国故事。”扬州市歌舞剧院院长秦如峰说,下半年,乐团将携《长江》开启长江流域城市的10场巡演。乐团在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领导下,创排作品力争“叫好又叫座”,力求为“好地方”扬州文旅融合赋能增效,为扬州文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秦如峰透露,乐团的大型民族管弦乐《江河畅想》已进入创作阶段,作品将以长江和运河为背景,传递江河交汇的扬州在新时代展现出的崭新气象,预计2025年首演。通讯员 运投轩 肖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