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后人来扬州捐赠族谱,著名的“牛舌案”就是在这里断的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6-27 14:22

6月27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扬州获悉,近日,“黑脸包公”包拯后人将新修的《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捐赠给扬州市档案馆。捐赠者是包拯29世孙包旭初,此次捐赠的《包氏族谱》为新修订完成,首次公开面世,距离上一版本已过去102年。

包氏族谱

“云阳孝肃堂包氏”分布在常州、镇江、扬州等地

最新修订族谱显示,包拯后人中,有一支定居在江苏,被称为“云阳孝肃堂包氏”,分布在常州、镇江、扬州等地。“云阳”是今镇江丹阳的古称,“孝肃”是包拯的谥号。丹阳是包氏郡望之一。更有缘的是,千年前,包拯本人也曾任扬州“父母官”。

包旭初告诉记者,包拯育有两子,目前包氏后人存世有几十支。“云阳孝肃堂包氏”的先祖包邦直,是包拯次子包绶的后人。包邦直曾在溧阳、常州为官。他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和三儿子留居在了常州,其后人主要集中在常州、镇江一带。“包旭初就是这一支的后人。这一支是元末明初从常州迁过去的。”常州市名人研究会主席、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员包立本介绍说。

包旭初

生于1950年的包旭初告诉记者,小时候,总听家中长辈提起祖上是“包文正”。当时,他并不知道“包文正”是谁。后来才得知,长辈所说的“包文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包青天”——包拯。从此,重修家谱的想法就在包旭初心里埋下了根。2003年,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包旭初内退,开始修订《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

包旭初说,早在宋朝,包氏家族便修订了族谱,但由于战乱,族谱残损。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包氏续修族谱。2011年,包旭初通过多方打听,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扬州江都有《包氏族谱》留存,应为第11修,于是前往寻找。在这本1922年修订的族谱中,包旭初看到了爷爷的名字“贵义”和父亲的名字“礼定”。经过数年坚持不懈收集、整理、编纂,2020年,在第11修版本基础上,包旭初编修完成了第12修版本的《云阳孝肃堂包氏族谱》。

据悉,该版《包氏族谱》共26卷,记载了包氏云阳孝肃堂一支的历史传承,上限(一世祖)为生于宋建隆辛酉年(961年)的包拯之父包令仪,最小辈为包拯第35世孙,共有近9000人,其中包括包绶、包圭等历史名人。

多部地方志记述包拯曾在扬州“智断牛舌案”

身为安徽庐州(今合肥)人的包拯与江苏的缘分,不仅在于有众多包氏后人定居江苏,而且包拯本人也曾在扬州当过“父母官”。

颁发证书

史料记载,包拯曾因丧子请求到近便而事简的地区任职,一度担任扬州知州。著名的“包拯智断牛舌案”,就发生在他的扬州任上。当时属扬州的天长县有农夫讼称,自家牛的舌头被人割了。包拯说:把牛杀了拿去卖,就知道是谁割了牛舌了。果然,农夫一杀牛,就有人来告状。包拯就这样抓住了割牛舌的凶手。原来,牛承担耕地重责,当时杀牛犯法,两家人有过节,割牛舌的人知道邻居杀了牛,必然不会错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

记者注意到,地方志给包拯的“画像”不到100字,言简意赅,却生动定格了他的AB面:他“性刚毅,闻者皆惮之”,有人说,让包拯笑比黄河清还难;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亲和心善、体恤民生的父母官,旧制规定诉讼不能径直到庭下,他却大开正门,让老百姓和他面对面、零距离。专家表示,关于包拯的这段履历,《江苏文库》、历代《扬州府志》、《江都县志》、《甘泉县志》等地方志都有记述。

据悉,数百年来,包氏一直传承着良好的家风,至今仍以“忠孝廉”三字为训。包旭初认为,“忠”字代表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要忠诚;“孝”字代表对长辈的责任心;“廉”字代表为官要清廉、为人要朴实。如今,包旭初已经开始着手《包氏族谱》第13修的准备工作。通讯员 扬档轩 姜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