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紫牛新闻APP五周岁生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正在开展“Sheng动紫牛”征文活动,读者用户们纷纷发来投稿,他们和紫牛的故事,已经汇成一首首AI唱出的歌。一首歌一个故事,总有一首触动你的心弦。
策划:李军 统筹:付逸杰 王小芳 AI制作/海报:赵岑
“是一份永远凝聚在我心中的温暖与希望”
9月9日征文活动首日,两位高校学子用饱含情感的文字写下了自己与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缘分。
南京医科大学的朱紫彤在征文中写道:“午后,报刊亭旁,爷爷拿着《扬子晚报》一句一句给我念着,直到日影西斜。这是我对于童年最多的回忆。”今年暑假,她第一次来到《扬子晚报》所在的新华报业传媒大厦,“仿佛感受到穿越时空的共鸣,想起《扬子晚报》陪我度过的一个个日夜,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更是一份永远凝聚在我心中的温暖与希望。”
河南师范大学的徐国耀用250余字的骈文,述说了遭遇“母亲癌逝,痛彻心海”,后遇到“阳光助学,希望入怀,紫牛新闻,援手递来”,今年暑假期间参与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组织的金陵游学,感受了“文化沉淀,视野拓开”“报社关怀,暖如花开”,如今的他,已经“重新奋起”,在“追梦路上,步伐豪迈;生命之花,绚烂多彩”!
“从读者、通讯员,到见习记者、记者,我和它的故事正在继续”
“过去5年来,我完成了从紫牛新闻读者、通讯员,到见习记者、记者的转变,每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紫牛新闻APP弹窗推送的时候,内心就无比激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闫春旭2021年入职,这位年轻记者说:“紫牛新闻看着我在新闻道路上一点点成长。”
闫春旭从车辆工程专业跨考到新闻与传播专业,凭借顽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梦。2021年7月毕业后,他成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大家庭的一员,“在这里,我有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在“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这条路上,闫春旭步伐坚定且踏实。为采访江苏沛县“村界杯”,春节期间,他骑着电动车冒着大雪,在零下7℃的天气里采访两天,独家采访的国脚李昂视频在紫牛新闻APP刊登后被众多媒体转载。为了做好外卖员的深度报道,他曾中午到南京博物院、傍晚去江心洲、深夜穿过牛首山和将军山,骑行超3000公里,送了500余单外卖。深入基层一线,融入百姓生活,写下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新闻稿件。
“心里装着老百姓,就不会有创作瓶颈。”2023年江苏省第十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闫春旭用这句话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对新闻的热情依旧未减,我和紫牛新闻的故事依然继续。”
“我成了童话故事里的女主角”
“你们知道吗?2024年初的冬天,我感觉自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女主角。”李杰妹在给“Sheng动紫牛”发来的征文里写道。李杰妹是“哈啰骑行”的一位单车调度员,2024年初,扬子晚报/紫牛新闻为户外劳动者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活动:为他们拍摄一组婚纱照,李杰妹和丈夫戴垒成功报名参与。
“我还记得,我们刚结婚时条件并不好,婚纱照也拍得很简单。但这次,我仿佛又重新体验了一次婚礼的喜悦。戴垒和我都感到非常珍惜,我们的爱情故事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大家所知晓,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李杰妹心怀感恩,“感谢扬子晚报,感谢所有给予我们祝福的人,你们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报社老师恰似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当我踏上社会新闻采写之路,便与扬子晚报结下了深厚而不解的缘分。”射阳县公安局治安警察大队辅警陈冬平在文中讲述了他和紫牛新闻的不解之缘,得到了“报社记者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在写稿投稿的爱好之路上不断前行。
他以“鹤乡射阳”的名字入驻紫牛新闻客户端紫牛号,是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紫牛拍咖。因其紫牛号的稿件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两度荣登紫牛新闻个人号榜单,并受邀前往南京参加颁奖活动。这对爱好摄影和写作的陈冬平是莫大的鼓励和褒奖,他开心得像个孩子,说自己“兴奋得几日未眠”,特意提前一天到达南京,“只为在第二天一早,能以最饱满的状态登台领奖”。
“这个‘马坐播’就是我的爸爸”
9月11日,“Sheng动紫牛”征文活动收到一份特别的投稿,讲述了自己的爸爸“意外走红”的故事。
“Jerry,你的爸爸又上手机啦!”南京高中生马吉越从同学处惊喜获知,自己的爸爸居然是同学们热议的人物。原来同学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发的“楼市马坐播”,当他看到视频的时候,才知道这是紫牛新闻APP上由爸爸出镜主持的品牌栏目。
乍听同学议论,马吉越形容当时的感觉是“社死”。直至有同学想通过他找爸爸聊聊房地产的话题,他才意识到,爸爸做房地产行业记者已经很多年,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以前是写房产新闻的文字记者,现在解锁新技能,成为擅长新闻采写、拿捏出镜主持的全能型资深房产记者,在“楼市马坐播”栏目中,他的分析既具专业性又能接地气,收获了很多忠粉。
“由秤而起,我与‘ 90后’记者结下忘年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忠实读者郭爱群说,她一直想买30斤的市斤秤,但市场上很难寻到。今年1月,通过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热线96096,她联系上了记者王塞塞,原来这位“90后”记者报道过盐城一位制秤老匠人的消息。然而事情进展出乎她的意料,联系这位老匠人时,却因为方言障碍沟通不畅,买秤的愿望最后也落空。王塞塞得知后,在南京找到了制秤师傅,并约好时间送给郭爱群。
那天恰逢妇女节,为感谢记者,郭老特意准备了苹果、果干等礼物。“想着送给她的孩子,见面才知道她比我孙女年纪还小”,让郭老惊喜的是,“王记者见了我也从包里拿了束鲜花,说是送给我的节日礼物。”就这样,一老一小越聊越投缘。后来郭老没在报纸上看到塞塞的稿件,忍不住给她打去询问的电话,得知是转岗调整,人也未离开南京时,她才放心。郭老说:“等天气凉快些,我要带她吃最正宗的金陵汤包。”
“打开紫牛,是我每日的生活习惯”
2020年4月,紫牛新闻的一篇报道介绍了常州读者崔勇自荐“第二届江苏十大河湖卫士”的事情。“初次接触就感受到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崔勇自此不仅每年订阅《扬子晚报》,打开紫牛新闻客户端也成为他每日的生活习惯。他说:“很荣幸的是,我的建议还被编辑记者采纳过”。
崔勇说,没想到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对他所作的调研过程作了如此详尽的报道,正是这次报道,让崔勇的常州同事和各界好友了解到他正在努力做的事,他们纷纷点赞:“为崔勇的坚持不懈而点赞”“有志者事竟成”......据崔勇介绍,报道后不到一周时间,常州市委办公室、研究室对申报的2019年度优秀调研报告《弘扬东坡精神和常州文化——兼论古运河水上游和开发打造“东坡宴”常州品牌》进行了表彰和资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