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五一” 文旅热潮勾勒强劲发展画卷
来源:我苏客户端
2025-05-08 22:08

 

图片

漫画《带上憧憬出发,“袋”满回忆归家》

文化和旅游部5月6日公布2025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江苏公布的成绩单同样令人瞩目:“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533.02万人次,游客消费总额达162.72亿元,同比2024年分别增长15.62%和14.79%。

“五一”旅游市场的火爆,是节庆与文旅的深度交融,是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文旅焕彩,妆点假日锦绣山河。聚焦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举办以“文旅惠民乐民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首场活动便是率先启动的全国“五一”文化和旅游消费周。“五一”假期,江苏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供给:文博热持续升温,江苏各大博物馆火力全开,全省备案博物馆共筹备了179个特展、近300个文旅深度融合项目,75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美食经济破圈生长,靠“食”力出圈的南京汉堡节人气爆棚,假期累计卖出超20万个汉堡;科技赋能夜游观光,无锡拈花湾景区地标AI塔亮起华灯,1500架无人机以塔为轴,在夜空中执笔。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精准把握人们对“诗与远方”的缤纷追求,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构建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推动文旅事业从“增量”向“提质”深度跨越。

产业驱动,激活经济澎湃动能。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综合带动作用。“五一”假期,文旅市场的火爆,不仅为游客们带来了美好的体验,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宿迁)白酒之都文化旅游节带来客流超10万人次,第13届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和第十届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吸引乐迷超21万,带动周边产业实现收益7.94亿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村振兴战略中,文旅产业同样展现出强大的造血功能,“五一”期间,淮安市涟水县周集村,一场融合田园野趣的马拉松赛事吸引近2万人次游客涌入村庄,带动旅游收入突破20万元。文旅产业编织的是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经济网络,稳步锻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精神深耕,山河行走薪火相传。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热衷于在旅行中探寻文化根脉,延续着徐霞客“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求索精神。今年5月1日,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两处千年古丝路遗迹经考古发掘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科技进步让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在全息投影的粒子光影中“苏醒”,三星堆青铜面具通过AR眼镜向观众诉说古蜀密码......这些创新让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推动文化认知从平面走向立体,精神滋养从抽象变为具象。文旅融合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当14亿中国人共同成为文化传承的“行动派”,中华文明必将以更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让历史可亲、文化可感、文明可及。

文旅热潮的蓬勃涌动,不仅映照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彰显着中华文明在时代征程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让历史文脉贯通古今,在文化基因与经济脉搏的同频共振中,谱写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姜向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