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江苏文博场馆人气高涨,人们在博物馆、纪念馆和古迹遗址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省备案博物馆共接待观众531.7万人次,同比增长31.54%,“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的文化旅游新潮流在江苏再次得到印证。这场以文博场馆为圆心的文化迁徙,不仅印证了“文化地标”向“精神坐标”的跃迁轨迹,更是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映照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本质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达。当观众为一件文物、一场特展奔赴一座城,背后是文化记忆的唤醒与身份认同的强化。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历史深邃,到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城垣记忆;从宜兴市博物馆的陶瓷艺术,到江阴市博物馆的地方风物,每一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窗口。这些散落各地的文化基因库,通过“文物开口说话”的叙事革新,将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养分,吸引着人们为了一座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市,领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离不开博物馆的创新实践。江苏博物馆的“顶流之路”,在于对“历史活化”的精准解构与创意重构。“五一”假期,常州博物馆推出“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特展”,吸引了一大批“文博迷”;南京博物院的 “千年华章・夜宴南博” 系列展演,打破传统观展模式,让观众在展厅内外感受沉浸式体验,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无锡博物院推出的“金匮遗珍——无锡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展”,展出60件无锡博物院藏精品文物,其中等级文物占比超九成,国家一级文物13件(套),可谓“看点满满”。一件件文创产品能够展现出博物馆的文化精髓、学术成果和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拉近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文物和历史的兴趣,让其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助力广大游客获得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
“为一座馆赴一座城”体现了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将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转化为可带走的 “城市礼物”,不仅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更在年轻人心中种下文化认同的种子。苏州博物馆的屏风摆件冰箱贴、镇江博物馆的“青铜罍京江脐·舌尖文创”、南京博物院的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让观众在欣赏完博物馆的精彩展览后,还能将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带回家。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全省各博物馆实现文创收入2104.53万元,南京博物院文创收入达385万元;苏州博物馆文创收入320万元,同比增长33.58%。这种“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消费场景,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博物馆里承载厚重的中华文明史,一座博物馆就是一座文化殿堂。未来,我们期待江苏博物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人们带来更多惊喜,让“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文化旅游中一道亮丽且持久的风景线。(许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