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又上新课程了,这次我们一定要抢到。”“妈妈,这个陶艺课有意思的,我还想去。”“今天下班我要去上美妆课,明天早上给你看看学习效果。”近期,在泰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上线的“美育大课堂”系列课程,在全城引起了广泛讨论,“秒没”“‘售’罄”“手速快”成了文明实践活动的相关热词。
“每天都有市民打电话给我们咨询活动场次,希望增加活动名额。”中心工作人员笑着说。自文明实践活动抢课小程序发布以来,打开微信公众号看活动预告,定闹钟“拼手速”抢课,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参加活动,已成为泰兴不少市民的日常生活。
这是泰兴市探索推行文明实践错峰延时服务机制的又一举措。近年来,为破解文明实践阵地服务时间与群众参与时间错位难题,泰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全天候不打烊”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八小时外”需求,通过灵活调整活动时间,确保广大市民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中来。
全时贯通,全龄乐享,文明实践变活力 “新引擎”
泰兴市创新实行“错峰+弹性”开放模式。深入调研市民作息规律与活动偏好,合理规划活动时间,精心构建起“白日健康圈”“夜间文化坊”“周末充电站”全时段服务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作为城市文化新地标的羽惠书房,除周一休馆日外,每日延长开放至21:00。其他活动室根据活动安排灵活调整,延长开放至20:30,周末及节假日实行常态化开放,全力保障市民夜间及周末的文化活动需求。
实践中心聚焦“老少青”“上班族”等不同群体需求分层设计项目,去年火爆泰兴的“农产品市集”“中医夜市”“潮玩节气”“那兔·少年堂”等活动,就是其中的亮点品牌。今年的“美育大课堂”更是实力圈粉,设置了“银龄学堂”“筑梦少年堂”“新青年课堂”三大类15项活动,为老年人定制“东方养生局”“银铃‘胡’畔”“笛声悠扬”等服务,面向少儿开展“小小科学家”“木偶奇缘”“小小陶艺师”等沉浸式体验活动,针对青年人开设“‘帧’的会拍”“我是‘颜’究生”“‘音’为有你”等特色课程,实现“年龄标签+兴趣图谱”精准匹配。
配强师资,整合资源,文明实践汇众力 “聚势能”
“咱们先站好,双脚打开和肩膀一样宽,膝盖微微弯曲,就像抱着一棵大树一样,稳稳当当!”工作日下午,特聘的八段锦讲师谢老师,正在实践中心共享大厅为中老年群体讲解动作要领和锻炼技巧。她是泰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师资团队中的一员,每周二为40名学员带来八段锦专业课程。
在文明实践错峰延时服务中,师资力量是保障服务质量的核心引擎。泰兴市组建由外地优质专家、本地行业骨干、热心社会组织和优秀志愿者构成的四级师资库,26支服务队伍约170余名专业人员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文艺等“六心”文明实践活动。
引进上海、台湾等地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将外地视野与本地特色相结合,为市民带来新颖而富有深度的文化体验。嫁接本土非遗、文博特色元素,专业指导老师进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声乐、八段锦、二胡、写作技巧等公益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与“创享艺术”等公益组织建立合作,常态化开展“给孩子们的中国艺术课”相关活动,进一步拓宽文明实践的服务半径。
智慧赋能,场景融合,文明实践拓新局 “加速度”
泰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智慧赋能与场景创新,打造富有活力的实践空间。“打开小程序,选定想要的课程,填写联系方式,报名成功!只要动一动指尖,就能预约到各类精彩课程。”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聚焦群众参与的便捷化需求,中心开发“美育大课堂”线上报名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活动组织效率低、覆盖面窄等难题。
泰兴市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云端+实地”智慧服务矩阵。依托江苏省文明实践云平台,每周开展“名家讲坛”直播收看、“泰好看周末影院”及各类理论宣讲、技能培训、文化惠民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良好氛围。从去年11月起至今,已开展活动120余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次。
在拓展文明实践活动场景方面,组织学员将活动成果转化为实践项目,暑期即将开展“偶·遇”戏剧嘉年华活动,部分学员将以小演员身份加入音乐人偶剧、互动物理科学秀等活动中。学员们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绘画作品也将作为公益作品,在社区、公园、文明市集等地展出,打破传统活动单一场景局限,让文明实践网络惠及更多群众。
编辑:姜景旸 王晶
(泰兴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