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新推进“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
江苏南京:扩容民企“蓄水池” 增强城市“青和力”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江芬芬
通讯员 程太兵
5月15日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馆内人潮涌动。手持简历的学子们穿梭于各企业展位之间,或驻足咨询,或深入交流,寻找自己心仪的岗位。
如此供需两旺的招聘盛况,来自省工商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举办的2025年“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现场推进会。当日,近300家民营企业携5000余个岗位进场揽才,重点覆盖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兴数字产业等领域。
2025年,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预计接近30万,当前正值求职就业关键冲刺期。此次“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不仅为高校毕业生和广大民营企业搭建起“双向奔赴”的高效通道,更通过政策礼包精准推送、就业服务全程护航、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组合措施,让青春才智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从“竞赛场”到“创业场”
重返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望着学弟学妹们青春洋溢的面庞,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冲恍然间觉得时光倒流至8年前,看见了那个同样怀揣梦想的自己。人生的转折始于2017年夏天的一场竞赛,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陈冲,带领团队参加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那个暑假,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团队成员围坐在学校行政楼的办公室内,让参赛方案逐渐成型完善。
受益于南信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培养机制,备赛期间,学校和学院开展了全面的竞赛指导,为团队项目顺利开展锚定了方向。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冲所在的团队最终斩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江苏省金奖以及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奖项。这次经历点燃了陈冲的热情,2017年他创办南京开天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创业征程。
创业维艰,但政策的阳光持续照耀,公司先后获得南京市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二等奖和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等荣誉,并因此获得紫金科创的投资。如今,这家诞生于校园的科技企业已跻身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无人机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陈冲本人更成为南京青年创业标杆人物。
陈冲的成长轨迹,映射着南京校企地同向发力、协同育人的创新生态。作为科教名城,南京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做好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通过提档扩容“宁聚计划”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准度、精度、速度,构建了完善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打造了愿来愿留、乐活乐享的城市环境。
从“蓄水池”到“孵化器”
民营企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为扩容民营企业就业“蓄水池”,南京市工商联创新开展“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构建起“工商联搭台、高校育才、企业纳才”协同机制,在助力在宁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南京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棋盘”上“落子有声”。
依托南京市工商联百余家所属商会的组织优势,一个“以商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就业促进体系正在形成。在推进会现场,省数字经济联合会会长、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董事长孙力斌介绍,联合会有400多家会员企业,包括南钢集团、五星控股、菲尼克斯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通过制定年度招聘计划,正持续释放就业带动效应。其中,五星控股旗下“孩子王”去年校招规模达260人,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稳定招聘20—30名本科生和硕士生等。
记者注意到,当前民营企业已从单纯的用人主体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通过引才、育才、塑才,积极破解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差”。
通过“企业家进课堂+教师下企业”双向流动机制,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已累计孵化800余名兼具产业实践与教学能力的数字化教练。同时,联合会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推出《大学生复合型人才实训教程》,建成两个虚拟“实验室”,创设两大特色专业和三个大学生创业孵化方向,累计促成1500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在文化创意领域,南京市文化企业商会设立200万元“创新互助基金”,资助80余个大学生文创项目;联合高校艺术院系打造“青年梦想计划·三创空间”,构建起集创意孵化、项目实践、产业对接等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
这种深度融合正从单点合作向系统化推进转变。继南京市工商联与南京晓庄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之后,活动当日,5家知名企业及行业商会又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署就业见习基地协议,为赴基层就业的2025届毕业生代表颁发“就业大礼包”。
从“新势力”到“变革力”
“高校毕业生作为新时代知识与创意的鲜活载体,他们身上蓬勃的朝气、前沿的理念,能够为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探索新模式提供无限可能。”在推进会现场,南京金箔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江楠表示,集团将高校毕业生视为转型升级核心动力,不仅将其放在人才战略首要位置,并且构建了“历练提升的大平台、干事创业的大舞台、稳定保障的大后台”立体化人才培育体系。
记者从推进会上获悉,南京将持续构建促就业良好生态体系,实现从人才培养到就业落地全链条贯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增设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生物制造等前沿交叉学科,推行“订单班”“现代产业学院”等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将深度参与定向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融合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赢。
南京市工商联作为协同联动的主枢纽,将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与教学,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研究基地,助力形成产业技术研发协同生态。
今年是“百城千校万企”促就业行动实施的第四年,南京将培育一批政校企协同示范项目,凝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南京经验”,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促就业品牌,让更多岗位“活”起来,把更多毕业生“用”起来,以人才“活水”浇灌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