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从厌胜钱到黄金雨:古人如何发红包?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2-02 10:10
■四海夕阳
过年了,你准备好红包了吗?今天,我们探讨的话题是:古人如何发红包?
最早的红包压岁钱出现于汉代,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普通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厌胜钱。这里的“厌”读作“压”,所谓厌胜,就是古代的一种巫术,希望通过咒语或者法术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战国楚威王时,有人说南京这里有王气,所以楚威王埋金以厌之,故名金陵邑。后来秦始皇听说东南方有王气,就东巡到处厌胜作法,镇压王气。相对于其他厌胜法宝, 钱币最为常见,普通老百姓也能或多或少地拥有。古人相信钱能通神,有了厌胜法的钱,自然更能使鬼推磨了。这些的厌胜钱,一般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带祥云和规矩纹图案的汉代厌胜钱)
到了唐代,厌胜钱的巫术色彩逐渐退去,而用于喜庆祝贺的成分更多。大户人家到了立春日这一天,流行互相祝贺散发钱币。遇到有小孩出生,也要发专门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象征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护身符。唐玄宗天宝年间,甚至还演出了一场洗儿闹剧:节度使安禄山为了巴结唐玄宗最爱的杨贵妃,竟然恳求给杨贵妃当干儿子。而杨贵妃不仅收了这个比她大十八岁的干儿子,还把这个三百多斤的“大儿子”装进澡盆里,举办洗儿典礼。玄宗看到后,竟也龙颜大悦,专门赏赐了洗儿用的金银钱币。可惜,这个“干儿子”却是个不孝之子,几年之后就发动了安史之乱,“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大唐盛世就此终结。

(唐代宫廷赏赐用的金质开元通宝钱)
宋朝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长辈是用红绳串着赏给孩子。《燕京岁时记》里说北京人过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可是对于土豪来说,这样显摆的好机会怎么能浪费呢?
清末笔记《虞初广志》记载:清朝有个叫二痴的土豪,从老家带了三万两银子出门显摆,怎么显摆呢——给围观群众发红包,可不是普通发钱的姿势,他发明了一种新姿势:每天要几个家丁,扛着一根长竹竿,竹竿上头系着一串铜钱,有二丈多长。专门挑人多的地方,把竹竿上头绳子一剪,铜钱洒一地,看大家哄抢为乐。前后折腾了三个月,终于把三万两银子糟践完了。
在真正的土豪看来,这种扛竹竿发红包的姿势显然不够潇洒。汉代有位小鲜肉发明了弹射式红包。这位小鲜肉名叫韩嫣,人长得比名字还漂亮,更关键的是与当时的皇帝汉武帝有亲密关系,用《汉书》的话说就是“(韩)嫣常与(皇)上共卧起”。当然汉武帝对韩嫣的回报也是大大的,“官至上大夫,赏赐拟邓通”(邓通是汉武帝爷爷汉文帝的宠臣)。人不风流枉少年,不发红包枉有钱。韩嫣坐拥资财,肆意挥霍,打鸟用的弹丸,竟然是黄金做的。于是首都长安一大帮小孩成天跟在韩嫣后面,专等他出猎张弓,就四处寻觅,拾取金弹丸。当时有歌谣道:“苦饥寒,逐金丸。”捡到一枚金弹红包,立马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见《西京杂记》)。
金弹虽然潇洒,但是毕竟这红包个头太小,不够显眼。据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盐商富甲天下,如何快速用钱是他们最大的苦恼之一。有位盐商就给门客们布置了一道难题,“兄弟,咱要发个一万两银子的大红包,必须一挥手就能发掉,还得让围观群众都看得见,夸咱敞亮,你们琢磨琢磨怎么办”。当时可没有微信支付宝这些工具,挥手之间发一万两的红包难度实在不小。门客思来想去,终于有了点子,他把银子全部买成金箔,和盐商来到长江对岸镇江的金山宝塔顶上,只见盐商一挥手,门客将成箱的金箔从塔顶迎风洒下,金山顿时成为黄金世界,沿江草木之间无不金光闪闪。这千年古刹金山寺,不仅有传说中的“水漫金山”,还迎来了“金漫金山”!
从明清时代的史料笔记看,这种下黄金雨的发红包方式并非扬州盐商独有,而是我国各地土豪的光荣传统,简直堪称行为艺术。
比如有人在苏州虎丘发,有位白公子在虎丘用几百个风箱装满金箔,一声令下,金箔乘风飞扬,“顷刻间满山皆成黄金,观者大笑,白公子亦大笑” (见《古今笔记精华录》)。有人在南京台城发,某富二代拿了几万张金箔,在南京玄武湖边的台城,“临风放之,如蝴蝶飞空,灿烂炫目”(见《夜雨秋灯录》)。有春游发红包的,常熟有位徐财主,春暖花开之时,拿了几箱金箔,登上虞山宝塔,迎风挥洒,满城皆成金色,人称“春城无处不飞金” (见《栖霞阁野乘》)。也有秋游发红包的,青浦县的土豪黄学乾喜欢在重阳节登山洒金箔,山峰林木都染成金色,货真价实的“金秋”啊(见《清稗类抄》)。
不过,对于古代普通老百姓而言,红包中的钱数不必“多多益善”,只需讨个吉利,一般是“以百为数”,取“长命百岁”之意。所以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就像近代作家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中,回忆小时候在故乡绍兴得压岁钱的情形:“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