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湖南卫视观察类真人秀《我家那闺女》中,新加盟的“闺女”焦俊艳深受家人催婚烦恼。她与好友papi酱一番关于独立女性“人生排序”的观点,引发网友大讨论,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不同的人生排序,折射的是每个人对于婚姻、家庭的思考。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样的争论颇有意义,既实现了代际沟通,价值观的碰撞也代表了一种进步。
人生排序,爱自己,有错吗?
在节目中,焦俊艳和闺蜜papi酱约饭,两人边吃边聊中,讲到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的排行榜,papi酱给出的排序是:自己>伴侣>孩子>父母。papi的态度是,首先你自己陪伴自己的时间是最长的,之后的一生则是跟伴侣一起过的,最后才是孩子和父母,因为你只能陪伴他们走一段路,剩下的路还是得他们自己去走的。
A反对派:孩子永远排在第一位
画面另一端,观察室里的爸爸们全都坐不住了,连连摇头表示无法理解。袁姗姗爸爸表示,我把女儿排最前面。焦爸爸也表示反对,直言“完全看不懂这个排名,这种想法好像有点自私。”几位爸爸的观点很一致,都是将自己排在最后,但是,孩子们永远排在第一位。
认为papi发表这样的观众有刷存在感的嫌疑。也有很大一部分网友认为,应该把父母挡在孩子前面。“自己过得好了,开心了,才能兼顾照顾其他人并不生怨怼;伴侣是与自己长久陪伴之人,若相处前便不重视。”
还有网友直言“会把自己放最后”,因为“会有不止一个人把我排在前面,我们活在互相照顾之中”。也有内心赞同,但现实中因为有了孩子而做不到的。“这可能是我们理想的排序方法,每个人都这样排。然而现在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孩子大于天。”
B赞同派: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
言论一出,不少网友觉得姜逸磊三观正,活得通透。“这个节目终于有两个人能够像正常的独立女性之间一样展开对话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一辈子是自己活一辈子,当然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还有网友表示,“我上心理学的老师就是这么讲的顺序,错位会很难受。爱应该让人更加自由,而不是被禁锢。”并解释了“把父母排在后面,不是因为不爱他们,而是希望他们也能更爱自己。希望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快乐,而不是把重心和情绪放在孩子身上。”
不少年轻人赞同papi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两代人最根本的思维差异“最爱自己”,是有边界意识,不过多干涉孩子和父母;而父母把自己放最后,是因为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父母,一辈子为了子女而活。
C质疑派:谁最需要关心,谁就排第一
演员焦俊艳因为主演《遇见王沥川》《法医秦明》等剧而为人所熟知。而在《我家那闺女》中,素颜上节目,率性日常也圈了一拨粉。她跟记者坦白,素颜是因为当时没有化妆师,不化妆“经济实惠”——也真的是很耿直的女明星了。
焦俊艳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网友的观点。这个排序,不就跟媳妇和丈母娘掉下水,先救谁,一样是送命题吗?“我倒是觉得那个东西不需要排序。”焦俊艳认为,其实每个家人都像人的器官一样,就算不是最重要的零件,出了点问题也能致命,“我觉得在当下谁最需要关心,谁就排第一。家人间也能彼此体谅。”
焦俊艳:尊重当下的自己,也学着包容父母
对于网友所说的“独立女性人设”,焦俊艳表示:“自己从不立人设,只是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活在当下,尊重当下的自己,努力寻找快乐。”
采访中,对于催婚焦俊艳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强烈表示,“催婚只会适得其反。我不觉得婚姻是一件应该着急的事,它是一种人生的选择,你到达那一天,有这样一个愿望,你才会愿意为此去努力。”
在焦俊艳看来,不管是婚姻还是演艺事业,她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轻重缓急。不过,虽然反对催婚,但上了节目之后,她也学会更包容地看待父母的期望。“与父母相处时,应该多角度去包容父母,去了解父母的逻辑。”焦俊艳说,自己与父母在参加这个节目后,沟通更加融洽,“我以前是那种情感问题不太跟父母说,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聊关于这种男女之间的事,但是经过这个节目,能与父母更好沟通了。”
心理专家:将自己排在前列,是一种进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葛利利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当今很多已经为人父母的,在谈到家庭序列排位时,通常会有不同的观点与价值导向。但都没有错。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个人所站角度不同而已。不论是父母→孩子→伴侣→自己,孩子→父母→伴侣→自己,都是从传统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角度出发。从古至今我们都以尊老爱幼为美德,哪怕有时心中有委屈,想要活得更自我一些,但已经建立起来的“超我”,仍惯性地首先考虑到他人,而常常先人后己。
现在很多排序,将自己排在前列(不论是自己→父母→孩子→伴侣,自己→父母→伴侣→孩子,自己→伴侣→父母→孩子),不是和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相悖离,而是一种进步。说明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不仅考虑到“超我”的部分,同时也能照顾到自我的需求。让自己更多的不是处于委屈自己成就他人的心理状态中,而是处于一种身心平衡的状态当中。
一言楠尽
这道流动的人生难题,永远在考验挣扎的“自我”
如今,《我家那闺女》《遇见你真好》《新相亲大会》《妻子的浪漫旅行》等一系列节目,承包了交友、相亲、恋爱到婚后夫妻相处之道“一条龙”,被网友戏称为“扛起荧屏催婚催育大旗”。
自带热搜体质的《我家那闺女》聚焦“不想被催婚的子女”和“希望孩子早日成家的父母”之间的代际碰撞,这个老生常谈的世纪难题折射社会问题,不出火花都不行。儿女不想被“催婚”绑架,但父母却希望子女们能早日成家,找到疼爱自己的另一半。
节目里火花四射的父女互怼令人印象深刻。在爸爸看来,结婚生子是人必须经历的事情,而焦俊艳的打算是冻卵,想什么时候要孩子就什么时候要孩子。年迈后,和朋友们一起住进养老院。焦爸爸秒认为,女儿跑偏了,只看见家庭婚姻的黑暗面。焦俊艳心塞无奈:“我想过另外一种人生,怎么就黑暗了呢?”对相亲,焦俊艳表示,能够扛、熬!至于结婚、生子另谈。这可以说是大多数年轻人的态度了。焦爸爸怒了:“不以结婚为目的去相亲,是人品有问题啊。”
这是一个多么容易让人口是心非的选题,大概所有人潜意识都会想写“自己”第一,可是这个“自己”又是谁?传统意义上的父母,有了孩子后,就没了“自我”。现在有二孩的年轻父母,也逃不过这个魔咒,忙着带孩子和赚钱养娃。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可想而知。
上一代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太沉重了,觉得“孩子什么时候成婚,过得幸不幸福”,这都是父母的职责范围。有时甚至会过度承担,或者界限不清。这代年轻人遭遇的生活焦虑不同了,也由此衍生出的对待婚姻和家庭,更为自由开放的态度,大概是不少父辈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更渴望的,是对于“人生排序”的自主认知,并形成答案的过程,而不是父母直接灌输:你的选择必须是孩子排第一啊。争论这个“人生排序”还是很有意义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对话是必要的,毕竟父母不能代替孩子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常陷于“自己、伴侣、孩子、父母”这四个角色循环中不能自拔。做好妻子/丈夫、孝顺的孩子、合格的父母这三个社会角色常常优先,令“自己”的需求变得退居其次。倘若再加上什么好领导、好员工、好哥们、好合伙人之类角色,“自己”则更加身不由己。
“放飞自我”,几乎是最令人羡慕的人生态度了,因为我们只能“身未动,心已远”。永远在想象,等什么之后,我就怎样,可令人惶恐的是,慢慢地,那个答案也变得模糊了。自己>伴侣>孩子>父母,这道流动的人生难题,永远在考验我们挣扎的“自我”。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