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时的曼城,上午八九点才晨光微熹,下午三四点已夜幕降临。清早,不远处BBC大楼隐约显现出砖红的轮廓;窗外树顶上鸟儿骚动,时而三两声呢喃。
曼大公寓的共用厨房里,德国访问学者尼珂和英国博士生马修正烟雾缭绕地制作番茄炒蛋,时而神色庄严地切磋两句。全世界人民都爱番茄和鸡蛋。英国人喜欢煎鸡蛋搭配烤西红柿,德国人把白水煮蛋和生西红柿切块拌成沙拉,中国人怀着对食材的感悟,巧妙地将番茄与鸡蛋完美地融为一体。金黄色的蛋液,在热油的刺激下吱吱儿地冒泡,番茄红彤彤的浆液包裹上来,番茄爽口多汁,鸡蛋鲜嫩酸甜,让人舌底生津,轻而易举地达到1+1>2的效果。而所有的催化剂只有一小撮儿盐。这道中国人的入门菜,让尼珂和马修叹为观止,干劲十足地践行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
吃货不分国界。英国人马修带舍友们来到国王街的一家餐馆。这里有着地道的曼彻斯特传统菜——兰卡郡火锅,是一道相当应景的冬季菜肴。曼彻斯特在历史上曾属于兰卡郡;所谓“火锅”,其实是在烤箱中数小时慢炖出来“热煲”。滚烫的陶瓷煲端上桌,表面铺满一层烤的金黄油亮的土豆片,滋溜溜儿地爆裂,藏宝似的把底下的内容覆盖的严严实实,卖足了关子。一勺子挖下去,肉香扑鼻而来。原来,薄如纸片的土豆底下炖着大块的羊羔肉,入口酥烂鲜嫩,浓稠的肉汁在唇齿间喷薄,土豆的香甜弥漫口腔,绝对是一道口感绝佳又抵御英国湿寒的硬菜。火锅的主材是羊肉,也会伴以价格低廉的羊腰,沿袭了工人阶级而非上层贵族的基因;辅材除了铺在表层的土豆薄片,还包括与羊肉混拌的胡萝卜、洋葱等根茎类蔬菜。这道菜肴盛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既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功臣。兰卡郡的纺织女工们忙于生计,无暇炖菜,于是将食材装进煲中,佐以酱料和月桂,放入烤箱低温熬制。劳累一天回到家中,等待一家人的已是热气腾腾夹杂着蔬菜清香的羊肉煲。马修满满一勺捞下去,“这道菜的精髓就在于大快朵颐。”大伙儿正中下怀,撸起袖子大嚼特嚼,不亦乐乎。
巴基斯坦女孩玛依拉和舍友们保持着疏远的礼貌,她更愿意和自己的巴基斯坦博士同胞结伴活动,唯独对小诺亲近友好。这份独特的情感应该与中巴两国友好的历史渊源不无关系。牛津路的一头通向市中心,另一头与咖喱街相连。咖喱街的建筑半新不旧、其貌不扬,却堪称英国最大的印巴美食天堂。在咖喱街,咖喱羊肉是印巴裔人的最爱。他们选用上好的红咖喱烧制羊肉,美味程度不亚于兰卡郡火锅,却另有一番风味。拿传统的耳把儿钢锅,将有汤有水的羊肉盛起来,配上一摞烘的外硬内软的馕,摆盘原始粗犷,别样地诱人。巴基斯坦姑娘们围着锅子,纷纷手指灵巧地在厚厚的馕上揪下一片,捏到汤汁里蘸上一蘸,顺势将这小面块裹住一坨羊肉,成了拇指大的肉夹馍,囫囵吞下。一系列动作浑然天成,指法娴熟。羊肉熟烂而不失嚼劲,红咖喱的辛辣鲜香与肉香弥合,仿佛有种令人上瘾的魔力,真是好吃到停不下来。吃到末了,连汤汁都用馕刮的滴水不留,每个人辣的咝咝作响,嘴唇红胀如肉肠。
饭后,姑娘们在咖喱街闲逛。鳞次栉比的铺子店面不大,透明的橱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传统甜点,大红大绿的色泽艳丽,甜腻的气息萦绕不绝。小诺的中国胃不为所动,玛依拉和朋友们已忍不住走进铺子,流连于大大小小的油炸团子和滚满糖粉的各色糕点之间。
最迎合小诺胃口的甜点是曼联俱乐部后厨的焦糖挞。在英镑对人民币汇率为16的英国经济黄金时代,球迷在曼联餐厅高价消费包含沙拉或汤、主菜、饭后甜品的套餐,而曼联的员工均免费享有完全同样的工作套餐。小诺在曼联兼职的日子里,念念不忘的莫过于饭后甜品的焦糖挞了。大厨将甜挞冷藏过后取出,在挞面薄薄地撒满一层细砂糖,拿一管纤长的小喷枪小心翼翼地一只一只烤。小喷枪吐着淡淡的蓝色火苗,细砂糖在黄澄澄的甜挞表层缓缓地融化成糖水,继而微微变成焦黄色,稍加冷却之后形成一层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焦糖壳。最后以新鲜的红蓝莓果和翠绿的薄荷叶点缀,精致漂亮。轻轻咬上一口,焦糖壳发出清脆的“咯吱”声;糖壳温热甜脆,挞心清凉嫩滑,口腔内冷热交融,口感甜而不腻,分外美妙。然而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英国。某个冬日,小诺对着晚餐桌上不期而至的冷餐袋,和搭档们面面相觑。此后经历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欧等接二连三的政治动荡,英国经济曾经的辉煌逐渐衰退,英国人常常感叹过去的好时光。餐饮业对员工的慷慨,也随着汇率的一路走低,一去不复返了。
关于作者
姬琨 大学英文老师,爱周游爱文字爱探索,爱一切可爱。
来源:扬子晚报三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