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画中的“女神”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2019-03-06 09:30
又是一年 “三八节”,见微信上满屏的祝福和赞颂“女神”,忽有所感,便略微梳理了一下中国绘画史,发现人物画中“女神”也是比比皆在的,姑且罗列如下:
 
一、天下第一才子梦中的“女神”
 
被南北朝时诗人谢灵运奉为“才高八斗”的曹植有篇文学名作,叫做《洛神赋》,其写作的主旨在后世有三种说法:
1、“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为写给其兄魏文帝曹丕的,以隐喻君臣大义。
2、为其暗恋的嫂子甄妃所作。故而又名《感甄赋》,后因他侄子明帝曹叡为避母名讳,遂改为《洛神赋》。
3、为怀念亡妻妻崔氏而作。
姑且不管,称“宓妃”、“甄氏”也好,还是“崔氏”也罢,反正就是曹植心中的“女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且看大才子曹植是怎样形容“女神”的: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这种文辞,真是太美!
读过之后,除了大呼三声:
佩服!佩服!佩服!

我们也不禁灰心,
唉!天下最美的词都让他用尽了!
以后见到美女,还是不要再去想什么形容词了吧。
 
中国画自始便与文学有莫大的关联。后人仅仅根据《洛神赋》就画了好多幅画。至现今存世的就有七本之多,分藏国内外,计有: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卷;2、辽宁省博物馆藏卷;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高卷,主要为宋人画,缺六朝气息;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册页(一页);5、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顾恺之画卷;6、弗利尔美术馆藏传陆探微画卷;7、伦敦英国博物馆藏宋人画卷,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高卷略同。
 
我们姑且看看北京故宫所藏的《洛神赋图(卷)》吧。
 
 
看!“女神”过来了…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段誉的“凌波微步”是跟她学的吗?
 
图片
 
她过来了!要跟我说话了…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图片
 
可是,她终究要走的…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图片
 
难舍啊…快点划!追上去!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
 
图片
 
唉!还是走了…奈何!奈何!
“怅盘桓而不能去”。 
 
图片
 
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东晋顾恺之作,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
 
 
 
二、一位勇敢的“女神”
 
有一位“女神”,她因勇敢而载入史册!
后来,顾恺之以西晋张华《女史箴》而成《女史箴图》,其中一段画的就是她。
 
下面请看:
 
冯媛挡熊
 
图片
 
冯媛(?-公元前6年),上党潞县(今山西潞安)人,左将军、光禄勋冯奉世长女,汉元帝刘奭的宠妃,汉平帝刘衎的祖母。
 
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前往虎圈观赏野兽搏斗,妃嫔们都在座奉陪。一只熊突然跳出圈外,攀着阑杆想上殿堂。汉元帝左右的侍从、贵族、包括傅昭仪在内的妃嫔们,都惊慌逃命。只有冯媛,一直向前站着挡在元帝前面。左右侍从杀了熊。汉元帝便问冯媛说:“人人恐惧,你为什么上前阻挡熊?”冯媛说:“猛兽凶性发作,但只要抓着一个人,就会停止攻击,我恐怕它直扑陛下的座位,所以以身阻挡它。” 汉元帝听罢感激惊叹不已,而对冯媛倍加敬重。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夫画者,助教化成人伦也”,就是说绘画的功能之一便是“政治宣教”。而冯媛之事迹故事被录于图画也是有鉴戒后人的意义。
 
我看到这里,常常有个有趣的想法:
 
“英雄”原来有个谐音,叫做“迎熊”!
 
人说女人是“母老虎”,当为了所爱的人,“雌威”大发时,即便熊看见她,也会“熊”了的…
 
且让我们向这位勇敢的“女神”致敬吧!
 
三、那两位曾经高贵的女神
 
图片
 
杜甫有首诗,叫做《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咦!老杜说的难道就是这队人马吗?
 
 
三月三日?
难道她们提前过“三八节”吗?
 
非也!
春和日丽,踏青而已。
 
当时肯定是观者如堵,
好多人看见了,不知道会不会叫一声:
“哇!女神!”
 
你们是什么人啊?
有谁能告诉我吗?
能加个微信吗?
 
多谢啊!还是老杜您透露了玄机: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哦!原来那是杨贵妃的两位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一说韩国夫人)啊。
 
下图右边两位即是:
 
图片
 
多么高贵!多么华丽!又多么风情万种啊!
 
可是…
渔阳鼙鼓终而奏成了一曲长恨歌
 
所幸,绘画史上留下了这幅画,叫做《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唐代画家张萱作品,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张萱,盛唐画家,京兆(长安,今西安)人,擅长人物画,尤工仕女、婴儿画。亦画贵公子、鞍马屏障,对亭台、林木、花鸟等,线条简劲、赋色艳丽,皆穷其妙。其所画仕女,开盛唐“曲眉丰颊”之画风,为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
 
四、原来“女神”也寂寞
 
史称“开元”、“天宝”之际为盛世。
 
长安风俗,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奕。(李肇《国史补》)
 
而图画中,“曲眉丰颊、体态肥胖”之“女神”也很多。
 
且让我们看看吧。
 
 
图片
《簪花仕女图》,绢本设色,46X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唐周昉作。
 
图绘六位丰颊厚体的贵妇,其状艳丽入时,云髻高耸,顶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脸上又晕染娥眉,衣饰华丽,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的质感,是中晚唐以后典型之贵妇形象。且贵妇的脸上、手上罩染的白粉,千年而下,仍然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细腻感觉。尤其是纱衣透体和肌肉丰腴的描绘,表现了画家勾线、赋色的高超技巧。全画光彩照人,仕女们神态安闲,或戏犬、或漫步、或赏花、或拈蝶,在庭院中闲散地消磨着时光。
 
图片
 
北宋苏轼曾作《周昉画美人歌》有句云:
 
“深宫美人百不知,饮酒食肉事游戏。"
 
这正是《簪花仕女图》卷的绝妙写照,一个个贵妇虽装扮得花团锦簇,有浓丽丰肥之态,但仍难掩精神生活的空虚和她们幽怨、郁闷的情绪。
 
 图片
 
图片
 
 
《唐人传奇》中有“韩氏题红叶”故事一则:
 
说天宝年间有一士子游长安,偶然来到御沟旁,看到水中漂过一片红叶,甚是可爱,便取出细观,却见叶上题有一诗,曰: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是便收藏在巾箱内。
“安史之乱”后,他娶了一位韩姓女子,很是恩爱。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便叹息道:
“昔年在宫中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不知所踪,想不到在您这里还能再见啊。” 
 
真是缘分啊!…
 
 
图片 
 
 
五、风流才子和他的“女神”
 
唐寅有一枚自镌的印章,
叫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的生活中与他的笔下,就有许多“女神”。
 
先说说唐寅笔下的“女神”吧。
 
唐寅有一幅画叫做《孟蜀宫妓图》,
画的是五代后蜀孟昶宫中事,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图中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
 
而其笔下人物则不似唐人体态丰腴,当为生活中来。
 
 图片
《孟蜀宫妓图》轴,明唐寅作,绢本,设色,纵124.7cm,横6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另一幅人物画叫做《秋风纨扇图》,
画风为水墨一路,用笔洗练,画伫立秋风、手执纨扇之仕女,高挽发髻,美丽端庄,亭亭玉立,目凝远方,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轻愁和忧郁,显得无助和无奈。
 
左上角有自题诗一首,曰: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图片
秋风纨扇图 ,纸本墨笔,纵77.1厘米,横39.3厘米,明唐寅作,上海博物馆藏。
 
光看此图场景
为美人从手中夏挥秋藏的纨扇想到自身青春难驻、世情可畏。
其实,
何尝不是唐寅自身写照!
而世态的严酷和给人带来的感伤,实发人深省。
据史料记载,唐寅共娶妻三次:
1、元配徐氏,为唐寅十九岁时所娶,婚后育有一子,但在唐寅之父死后一两年内,她与所生之子相继死亡。
2、继娶某氏,据说于科场舞弊案后,弃唐寅而与人私通,被休。
3、再继娶沈氏,据说为风尘女子,育有一女,不知所终。
 
那么,秋香去哪儿了呢?…
 
据我老师陈传席先生考证,史料中是确实有位名“林奴儿”、号“秋香”的青楼女子跟沈周学过画,而唐寅也是沈周的学生,他们俩应是同学关系啦!
 
那两人间有没有一段过往呢…
我们不得而知…
 
林奴儿,号秋香,成化(1465-1487)间妓,风流姿色,冠于一时,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无声诗史》)
 
唉!原来秋香姐姐
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
 
我曾偶然见到唐寅的肖像…
如下图:
 
 
图片
 
此图虽为清人所作,时在嘉庆三年(1798),距唐寅生存时间有三百年左右,但因款中有“摹”字,似可一观。
 
然细观图中唐寅之形像,确如陈之初题跋中所云“却不然矣”!
 
与人们心目中俊美才子的差距,
 
实在太大了!…
 
图片 
 
是不是像个“猪头”?
 
然而,
 
才子虽已矣,
风流长千古!
 
不是吗?!
 
 
图片 
唐寅墓位于苏州市郊横塘乡王家村,距苏州盘门约2公里,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六、别样“女神”
 
有一种“女神”,甚是不一样,她们虽不幸坠入凡间的最底层,但其才情、气节与事迹却光彩照人,文人为其立传,大众为其点赞,而在画家笔端也有如下之形像:
 
图片 
 
歌舞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18.9厘米,横64.9厘米,明•吴伟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画面正中的歌舞女孩,为青楼歌妓李奴奴,年仅十岁,娇小玲珑,能歌善舞,围坐众人正倾心观赏。
 
此图用白描法,线条纤细,略加顿挫,形象清秀,带有拙味。继承了宋元以来的工笔白描人物画传统,属于作者工细一路的人物画风格。
 
画面上有唐寅、祝枝山等六家题诗,占画面大半。
 
图片
武陵春图,吴伟,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93.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伟的人物画有粗笔写意和上笔白描两体。
《武陵春图》属于工笔白描一体,流畅秀润,风神隽永。
 
武陵春是江南名妓,原名齐慧贞,传说她与傅生相爱五年,后傅生获罪被徙,慧贞倾其资财营救不得,竟忧惋成疾而死。
 
吴伟同时代的金陵著名文士兼画家徐霖写小传歌颂她,吴伟便据此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武陵春,一手支颐,一手执卷,沉浸在哀惋不平的思绪中。 (下图为局部)
 
 
图片
 
图片
李香君小像,立轴,绢本设色,纵115.5厘米,横35.5厘米,陈清远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李香君是明末秦淮名妓,才学卓然,同时又是怀有强烈爱国之心的一代奇女子。
 
本图旨在突出李香君的才华与气质。画中李香君绣衣缃裙,正专心致志的捧读书卷。衣纹多用钉头鼠尾描,画风近似改琦。
 
南京夫子庙有李香君故居
 
 
图片
余集《柳如是小像》(络园临),册页。
 
柳如是,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名妓,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湄(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
本姓杨,名爱,号影怜,又号我闻居士、河东君,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柳如是虽身处脂粉之地,却倜傥自如,不但工于书法,诗词也有较高造诣。有《湖上草》、《戊寅草》、《尺牍》等传世。其才貌出众,获宋徵舆、陈子龙等名士青睐。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纵谈时势、和诗唱歌。20岁时嫁与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结缡之后,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传为一时佳话。
 
明亡,柳劝钱投湖殉节,钱以“今日水冷”推托不允,如是奋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钱降清后遭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河东君投缳自尽,得年四十又六。
 
陈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别传》,凡八十万言,写作达十年之久,为其晚年最后一部著作。而后又有学者范景中、周书田编有《柳如是事辑》等。
 
明末到晚清有许多画家、文人均热衷于画柳如是小像并广徵题咏,俨然一种趣尚,柳如是小像在古代才女像中大概为数最多,题詠者更终,竟达百余家。
 
 
结语:
 
回望历史,
看这些画中的“女神”
 
几多思索
几多钦慕
几多感怅
看得太多了
有太多的想要说,
又有太多的不想说!
 
那就不说了吧。
施建中
(本文有删节)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编辑:朱晓晶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