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京开幕 江苏省雕协三十四件精品亮相中国美术馆
来源:江苏省雕塑家协会
2019-03-08 20:21

2019年3月2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本次展览是全国首次整体以歌颂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雕塑艺术形式,展现我国56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彰显民族题材雕塑艺术的文化魅力,呈现我国雕塑艺术的新水平、新成就。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筹备征稿期间,得到全国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共征集作品600余件,经专家委员会初评、复评、终审,有220余件作品入选,江苏省雕塑家协会选送的作品有34件入展,它们与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部分民族题材雕塑作品一起,为全国人民奉上这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族文化盛宴。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词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代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向到场嘉宾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地问候。他感谢艺术家用他们的情感、智慧、意志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反映人民心声,表现人民情感,展现56个民族人民的情感和他们美丽风采的雕塑作品;更感恩于党和时代对艺术事业的关怀,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对艺术创作的指导。感恩于这样一个好的时代给予我们更多的文化滋养和创作的新力,每一件作品当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形式,不仅仅是体例、结构、空间,更多的是表现我们对伟大祖国,对56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的文化的一种热爱和文化的自信。感谢在座的老中青艺术家们和人民同呼吸、扎根生活,长期以来在创作当中不辞辛苦,用创新的理念与时代紧密相连。

领导、嘉宾合影

展厅场景
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专题学术研讨会,著名美术理论家尚辉、殷会利,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王中、殷小烽,《光明日报》谌强,中青年理论家徐沛君、王雪峰、邵晓峰,朱剑、尚荣、孙欣等出席并发言。

研讨会现场
作为策展团队成员、江苏片区负责人、参展青年雕塑家以及研讨会理论家,江苏省雕塑家协会秘书长尚荣从组织者、参与者、学习者三个视角出发,介绍了本次展览江苏雕塑方阵的四个特征:一是劣势变优势,江苏省内没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江苏雕塑家的创作受到限制,但恰恰给江苏籍雕塑家打开一片自由天地,我们化先期不足为后期动力,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研究和探索民族风情,自主发现和讴歌各民族团结共进的精神风貌,广泛发动创作,最后报送68件作品参评,成绩骄人。二是抽象化真实,正是因为江苏地区少有少数民族,所以每每创作这一题材均会流于表浅和符号化,本次展览在创作的过程中,江苏各大院校雕塑工作者通过现场采风和文献研究等形式去接触民族文化,了解风土人情,亲近同胞,走入生活,感受血浓于水的民族同胞情,了解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性。三是传帮带,民族大团结这一主题创作契合了建国70周年这一历史盛典。我省艺术家的作品与馆藏部分精品和老一辈雕塑家作品同时在全国最高美术殿堂展示,对青年雕塑工作者,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各大院校将其本次创作纳入教学活动。在入选的34件作品中,中青年雕塑家、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各占三分之一比重。四是有特色,经过本次展览的筹备,雕塑艺术家们均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视角和深度。诸如有的艺术家延续原有的题材而开始讲视野转向民族,如周阿成《家福》和尹悟铭的《启》;有的运用原有的民间艺术技法融入创作,如陈钢的《尧古春晓》;有的通过实地采风或经典素材进行雕塑语言的提升和展现,如陈亮《情浓相勒吉》和傅礼城《阿诗玛》;有的将现代科技的新技术应用于雕塑创作中加以尝试并呈现,如冷术的《傣族舞》……,参与的作者既有高校教学骨干和管理者,也有多位文旅部国家主题班的成员,更有新文艺群体,结构多元。
研讨会上,各片区的院校负责人也纷纷发表感言,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朱智伟主任表示,江苏雕塑积极组织,踊跃创作,通过召开专门推进会,使得此次主题创作得到充分保证。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亮副院长表示,江苏雕塑开展采风、扎根生活,并克服春节期间的工作停顿以及江南地区湿寒天气的困难,努力确保本次主题创作的圆满完成。

江苏省雕塑家代表在中国美术馆前合影留念
民族大团结作为新中国美术主题创作的重要主题,凝聚着几代艺术家的民族情感和时代关怀。展览分为两大篇章:《民族团结》和《各民族风采》。第一篇章《民族团结》中的作品展示于中国美术馆1号圆厅,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征等形式语言展现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庆与喜悦,自信与自豪;第二篇章《各民族风采》全面反映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200余件雕塑分列一层11个展厅,体现56个民族团结一致,互助共勉,共同奏响新时代的文化强音,为此次展览的展陈亮点。本次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1-11展厅,将展出至3月24日。

吴为山作品《大草原》
蒙古族 113×64×121cm 2019年
《大草原》:巍然磅礴的大写意塑造,犹如草原之日的蒙古汉子,壮硕的双肩扛起坚毅,烔然的双目转尽过往,双足坚实地踏着草原大地,腰板一挺便拓成史诗……,草原汉子,勇敢豪壮,顶立天地,沐浴一片日光,追梦,蒙古男儿的奋斗与向往,永恒,民族的历史与今朝,发出光芒。
江苏省入展作品赏析

陈钢作品《尧古春晓》
布依族 65×42×88cm 2019年
《尧古春晓》:作品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尧古村寨,感受那悠扬的春天。雕塑手法糅合江南惠山泥人手法,温情脉脉中显灵巧圆润,表达了布衣族人民宁静、祥和、幸福的日常图景。

陈亮作品《情浓相勒吉》
阿昌族 150×125×65cm 2018年
《情浓相勒吉》:取自作者采风时的现实场景,生动鲜活的体现了阿昌族男女青年创演相勒吉时的场景,人物造型写意,神彩飞动,情感诚挚但不掩充沛的热情,酣畅淋漓。

陈健作品《意向草原——秋霞》
蒙古族 140×110×63cm 2018年
《意向草原——秋霞》:作品运用夸张的造型语言,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精彩瞬间。将蒙古族人民昂扬、激烈的豪情和对赛马、对草原、对故土家园的依恋表现出来,一气呵成。

董斗斗作品《康巴汉子》
藏族 125×100×80cm 2019年
《康巴汉子》:威武雄壮、巍然成山,所塑康巴汉子扬溢着高原的气息,展现了藏族人民在对生活的热望,张扬着超自然的伟力。那有着三星堆青铜器形式意味的面庞,远方的凝望具有强大的穿透力,传达的是对未来的坚定和生命的礼赞。

窦昊作品《初雪》
柯尔克孜族 180×70×100cm 2018年
《初雪》:初雪时分,古老游牧民族克尔克孜族的老人,头戴毡帽,饱经风霜,有心爱的猎鹰陪伴,表达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融,表达民族风情的同时又在塑造形式语言的丰碑。

傅礼城作品《阿诗玛》
彝族 85×50×25cm 2019年
《阿诗玛》:雕塑阿诗玛,将美凝固成了诗!作者将歌剧、电影等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化为雕塑造型,刻画塑造,充满温度。层层石林的肌理衬托彝族姑娘的善良、美丽,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

郭之慧作品《吹竹笙的父子》
拉祜族 80×90×45cm 2018年
《吹竹笙的父子》:生动表现了拉祜族人民充满温情的日常一幕,父子情深。作品主题明确,表现平实,将人间最平常、最深遂、最真诚感人的人伦之情表现得细腻、生动而感人。

何勇作品《竹舞青春》
畲族 120×60×90cm 2019年
《竹舞青春》:青春凝炼的形象,表现了畲族青年演绎民族代表性民俗活动舞蹈的场景,雕塑强调形式语言,纪录真实并表达情感,展现了新时代畲族人民生活的美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洪波、李岩作品《守望》
彝族 190×110×50cm 2018年
《守望》:用朴实的情感表现和塑造彝族人民的风貌特征,一组群像集中体现古老丰厚的民族文化,一竿挑起希望,深情的历史、无垠的未来向两边无尽延伸,集体的守望更表达了“家”的共同祈愿。

季峰作品《葫芦恋歌》
德昂族 80×105×55cm 2018年
《葫芦恋歌》:苗族男子演奏民族传统乐器芦笙时酣畅淋漓的陶醉与投入。写实的人物塑造与装饰的剪影设计,构成诗意的真实,富有表现力,情感热烈而美好。

江安平作品《白狼盘木》
普米族 120×60×85cm 2018年
《白狼盘木》:普米族源于白狼与盘木两大族群的融合,本作品凸显对话这一主题,表现普米族人民载歌载舞弹奏羊头琴的场景,和谐而欢快的主题通过所塑形象的拉动和呼应,表现出欢快的张力。

郎钺作品《水舞欢歌》
傣族 125×96×60cm 2018年
《水舞欢歌》,傣韵如水,水美人美!水是生命之源,和谐万物,作品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傣族人民泼水乐舞的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溅起的水花与扭动的腰肢,凝固成青铜,谱写成诗篇,祈愿明天更加美好!

冷术作品《傣族舞》
傣族108×100×70cm 2018年
《傣族舞》:写意性的设计、抽象的造型、富有律动感的组合,表现了一群傣族姑娘热情奔放,以欢快曼妙的舞姿向我们走来,作品浑圆温润,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歌颂。

冷天明作品《援藏复明》
藏族 110×86×70cm 2019年
《援藏复明》:趋除黑暗、重见光明,各族一家亲,身心永相连,藏族老阿妈与援藏医生依依话别,有许多不舍,有更多感激,雕塑将这一个瞬间凝固,深远表达了民族与民族之间深沉的深情。

罗伟安作品《月亮上的日麦》
羌族135×60×145cm 2018年
《月亮上的日麦》:作品表现了一对羌族男女在云月之间载歌载舞的画面,恣意奔放,表现写意,赞美了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的羌族人民善歌善舞,粗犷和别具韵味的少数民族风情。

尚荣作品《逐梦•时代•青春》
多民族 93×85×30cm 2018年
《逐梦·时代·青春》:飘逸灵动,激情澎湃,放飞理想,收获圆梦。心有一个家园,脚踏同一片沃土,头顶同一片蓝天。美好年华的汉、藏、维三位民族少女,心连心,手相牵,共逐未来,共同奔向祖国复兴的美好明天!

任艳明作品《参军》
达斡尔族 80×60×40cm 2018年
《参军》:参军为国,守护共同的家。达斡尔族老妈妈送儿子参军报国,倍感光荣,内心欣喜,小伙子自信满满、春春正好。微笑的面庞洋溢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家园的守望。

孙琳作品《佤山兄弟》
佤族76×45×110cm 2017年
《佤山兄弟》:热爱和平,不倶侵略,誓死悍卫自己的家园。作品以佤山抗日游击队为素材,体现了佤山兄弟在战斗中英勇无畏的男儿本色和英雄气慨。

汤海英作品《风沙吟》
塔吉克族 42×82×42cm 2018年
《风沙吟》:这是一首凝动的诗,一曲优美的歌。身着民族盛装的塔吉克少女,柔美的身姿在风沙中漫步,面纱难掩豪情,柔美与坚强的交融中吟颂着塔吉克族人民的铿锵与坚韧。

王超作品《一箭之地》
达斡尔族120×130×195cm 2019年
《一箭之地》:彪悍英勇的达斡尔族汉子,挺立如山,万夫莫当,一箭之地,凛然威武,彰显了达斡尔族男子在面对沙俄侵略家园时,誓死保卫每一寸土地,坚强不屈的气节。

王宁勇作品《扎西德勒》
藏族170×65×35cm 2019年
《扎西得勒》:扎西得勒,一声美好的祝福,满载高原的善良,温暖苍劲的双手托着那洁白的哈达,飘向蓝天,送去我美好的祈愿。
谢渊作品《远方家乡》

蒙古族 95×89×35cm 2019年
《远方家乡》:云儿载着月芽,月芽乘着少女,少女眼中含着对家乡的思念。作品远方家乡是对蒙古族生活叙事性的写照,是远离故土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情回望。

宿新华作品《赛芦笙》
苗族 145×50×125cm 2019年
《赛芦笙》:表现了五位苗族男子一同竞相吹奏芦笙的场面,装饰化的雕塑塑造语言,生动再现了苗族人民吹芦笙的民俗风情,表现他们沉醉其中的美好画面。

尹悟铭作品 《启》
多民族 85×150×55cm 2018年
《启》:作者延用其作品语言中的钥匙符号,雕刻中国梦,共铸新时代;启,开启高山、平原、大河,立于同一片土地的五十六个民族,开启共同的光荣与梦想,共同把握,中国力量。

徐飞作品《农家乐》
佤族 156×70×80cm 2018年
《农家乐》:生动体现了阿瓦农家欢乐的生活场景,构图形式富有节奏感,表现了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诗意画面:象征吉祥如意的牛,表达劳动欢快的木鼓,对歌传情的伙伴,绘铸一幅幸福生活的和美画卷。

徐晶作品《蹑景追风》
蒙古族 200×42×71cm 2017年
《蹑景追风》:阳光下,草原上,骑手们赛耗牛场景的生动表现,你追我赶,动感张扬,向着明天,憧憬希望。表现健壮、勇气和智慧,象征速度、勇敢和激情,表现人民生活的蒸蒸蒸日上以及对自己家乡的美好情感。
来源:江苏省雕塑家协会 编辑:朱晓晶
| 最新
| 美图
| 微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