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3月9日,由当当、十点视频、磨铁图书联合举办的“柔软与力量:一场关于女性与文学的对话”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举办。现场,三位当今文坛知名作家苏童、冯唐、张悦然就“女性与文学”这个主题展开了对谈,交流各自对苏童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认识以及创作心路。
苏童作品集
分享会中,与《妻妾成群》同样受关注的还有《米》和《我的帝王生涯》,也都是苏童长篇小说代表作。其中揭露人性阴暗面的《米》曾被翻拍为电影《大鸿米店》,而《我的帝王生涯》开启了新历史小说的新写法,影响了很多创作者。作家冯唐、张悦然也分享了自己对这两本书的看法,解读了作品背后的时代意义。
据悉,本次对谈的契机源自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精装典藏版上市,这部作品是曾提名奥斯卡,由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著作品,故事中“颂莲”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本场活动的开始,便是关于这个角色的人物探讨。
对话会现场
当代中国最会写女人的男性作家
谈及苏童,文学评论界和媒体将他誉为“中国当代最会写女人的男性作家”,其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是苏童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中的叙述对象是一群妻妾,女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成为小说叙事的一条主线,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也自始至终如一片乌云般笼罩着这个故事。小说的文字缠绕着柔媚晦涩的女人气息。苏童文字的“媚力”大半源自他对女性的独特的洞察。还没有哪一个当代作家能够像苏童这样多和这样精细地写到女性,这样得心应手和在最深层的潜意识里对女性进行描写。这是苏童作品文本及人物刻画最引人入胜之处。
“所谓对中国女性的描述,不是任何作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大家都是盲人摸象。我的作品也是一样。但是,大家的愿望其实都一样美好,女性是母亲的性别,也是你妻子女儿姐姐妹妹的性别,这性别什么时候不被特别标注,什么时候就是文明时代了。我想,鉴别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神器,就是看这个社会女性的地位和女性的力量如何。”
在回答现场读者提问“中国女性在独立思想人格成长、社会地位上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否象征着一个更平等、更开放的未来?”时,苏童这样回答。
回头细数,《妻妾成群》发表的那一年,苏童只有25岁,正处在创作的起步阶段,获得此等反响,不可不谓天赋出挑。而30年来,他一直以充沛、稳健的创作姿态活跃于文坛,先后创作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国内外获奖无数,并且不断有作品被改变为影视作品。盛名之下,苏童仍默默延续着从上世纪末至今的写作节奏:三年一部长篇,每年几个短篇,没有开通微博和微信公号,却一贯保持着“先锋”创作的姿态。
冯唐、苏童、张悦然
题材虽多变但写人性的主题不变
苏童的作品故事时代背景不同,跨越古今,但无论是哪个时代背景下的故事,都让人对故事本身的张力感到震撼,情感上产生共鸣。除《妻妾成群》外,本次同步上市的精装典藏版作品还有《米》和《我的帝王生涯》。
《米》是一个经典的草根逆袭的故事,年轻人五龙进入城市后被欺压凌辱,不被当成人看,承受世人最大的恶意,他凭着内心的复仇欲望,成功上位成为地方一霸,但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我们身边不乏像主人公一样的年轻人,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同样面临迷失自我的问题,而《米》正是用五龙这个极端的人格发出了警示。
《我的帝王生涯》是国内最早以皇帝视角写帝王生活的小说之一,一个不该成为皇帝的人做了皇帝,以庸碌之才历经朝堂风云和后宫争斗,不幸沦为民间的杂耍艺人,却在这个最底层的职业中发现了自己的天才。这表面上是一个历史故事,实则是表达的是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对自身角色和全新生命状态的寻找与摆脱。
为什么会写《我的帝王生涯》,苏童说那是一个青年作家特有的心态,“当时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是写一个古代的故事,但是,不会告诉你这是什么朝代,我想写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或者说是有天壤之别的人生。”
苏童的读者往往能从这些极具阅读快感的故事中获得对人性、命运深层次的感悟。苏童说,虽然自己写的题材多变,但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人性。人性就是一个黑洞,是一种混沌状态,值得他一直去探索。无论时代和作家写作的环境有何变化,“人性”是任何语境下都值得作家们关注的课题,这也是苏童的作品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冯唐、张悦然
张悦然、冯唐谈他们眼中的苏童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悦然评价苏童及其作品对她的影响时表示,“读了《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特别深刻的文学记忆,或者说他在定义着那个时候我所能理解的文学是什么,他让你不舒适,让你痛苦,但是又让你如此的难忘,所以我觉得那种记忆到现在都还跟随着我,我觉得这是苏童老师对于我的影响。”在张悦然眼里,苏童非常了解女人的弱点,“他了解女人的虚荣,了解女人的目光短浅,了解女人的宿命,斤斤计较等等各种各样的弱点。他把这些弱点和她们的美是公平对待的。这是我在苏童老师书里面所读到的女性的复杂和深度。”
冯唐说,读苏童的作品,第一感受是跟北方一些作家不太一样,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南方地域的气息涌动过来。第二感受是,苏童是一位写作天才,“读一部作品,读10页、20页、30页,就能知道是不是老天给他这碗饭吃。当时苏童老师有一种特别明确的信号给我。而这种明确的信号是非常少见的,七八十个作者,可能只有一两个能让你有这种感觉。”
同时,冯唐表示读苏童的作品给了他很多的启发,“文学是一个研究人性的学问,在很大程度上区分于影视,他会从一个核心的困扰出发,会考虑这个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坏人,不是简单的讲一个故事,而是他内心有一个或者是两个解不开的结,这个结怎么发展,怎么驱动,这个过程当中,人性的光明和黑暗也被相应的展开。这是我当时读《妻妾成群》的感受。”
张悦然认为,苏童还是一位间接引语的前驱者,“在他的很多书里面都贯彻这样的写法,成为他架空整个现代性思考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语言和架空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寓言性。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时候,苏童老师已经对于现代性有特别自觉性的,非常完整的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