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蚕豆、野生荠菜、“头刀”韭菜……是真的吗?
2019-03-15 23:27

“买我的,我这个马兰头是野生的……”、“你闻闻这香味,我这个韭菜可是头刀的……”、“别嫌我的蚕豆贵,我的这个蚕豆可是本地的……”春天到了,走进菜场,老苏州爱吃的“七头一脑”陆续上市,菜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记者注意到,各种时鲜蔬菜冠以“野生”、“头刀”等形容词后身价倍增,但菜贩们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货实相符吗?3月15日,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网师巷社区的工作人员特地请来四位老苏州,为居民们揭秘各种“本地”、“野生”、“ 头刀”时令菜到底有何特别之处,以及分辨的方法。

刘青仙是社区有名的美食达人,她抓起面前的一把蚕豆,非常肯定地对说:“别听菜贩子们的忽悠,这蚕豆绝对不是本地的,本地的蚕豆现在才刚开花呢,根本不可能上市,上市时间估计会在清明后立夏前。现在市面上卖的都是外地运来的“大板豆”(从日本引进的品种),而且你看,本地豆比较新鲜、光泽度较好,吃上去又嫩又甜。而外地豆经过了运输环节,颜色则有点发暗了,吃上去口感比较糯,但没有本地的甜。但今年外地豆的口感也很不错,可以买来吃吃。”

图片

刚说完蚕豆,刘青仙又指着面前的一把大蒜科普起来:“你们看这大蒜,叶子长得又宽又大,感觉很不错,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这种大蒜的叶子很老,基本是要切了丢掉的。相反本地大蒜个头要小的多,根部有一层红色的衣,根部的须比外地的要白净许多(外地的发黄),而且炒出来要比宽大的外地大蒜香很多。虽然价格会贵一些,不过这种香大蒜抢手得很,不早点起床去菜场买不到呢。”

今年72岁的邱根金家里以前有几亩地,对田间地头的各种野菜如数家珍。她把面前的“野菜”挨个看了个遍,摇着头对大家说:“这几样都不是野生的,这些荠菜这么干净,每一颗都差不多大小,颜色也是绿油油的,怎么可能是野生的。野生的荠菜叶子比较细小,会有一些红绿相间的花纹,叶子上的齿也会比较多,看上去没这么平整。再看马兰头,野生的个头要小上许多,根部会有点红,而种植的就全是结绿的,叶子也长得又长又大。”看到阿姨说得头头是道,一位居民赶紧拿了把韭菜来请教:“这个是本地的头刀韭菜吗?” 邱阿姨看一眼笑着说:“当然不是啦!现在本地的韭菜才长到只有食指那么长,哪可能上市呢。等你回家炒熟就会吃得出来,本地的头刀韭菜吃上去比较“硬张”(苏州话,表示“劲道”的意思),韭菜香隔着幢楼都能闻到。”

网师巷社区的工作人员提醒居民,春季到来,野菜口味确实更香,味道浓郁,但由于来源无法确认,质量也就无从保证,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都是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尤其是种植在道路旁边的野菜,最好不要随意采摘食用。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周晓青 通讯员 魏巍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