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夸夸群”受到网友的欢迎,无论是网购遇见无良骗子,实习被上司批评,还是坐错公交车丢了伞,一桩桩糟心事经过夸夸群群友们充满创意的“赞美”,都能瞬间变得温暖而治愈。但心理专家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虽然夸奖对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不适当的夸法,对受夸奖的人特别是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副作用”的。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夸奖对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
比如有网友抱怨“一页简历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做完,现在有点暴躁了,求夸夸。”立马就有网友开夸,“但是你做完了一份很棒棒的简历啊!”还有的说,“你一定能拿到好接offer哒。”这个夸的也是到位,“那是因为你优秀的履历太多了,写不下,所以花的时间才长啊。”
“坐错公交车,伞也丢了,求夸”也被好多网友开解,“人居然还在,太棒啦!”“又可以买新伞了!”“假如你不坐错这次公交车,你一定不能看到别样的风景,这是实在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场奇遇!”
有意思的是,这名网友后来找回了自己的雨伞,再次被群友夸,“能够失而复得,你真是个幸运的人。”许多生活中的“宝宝不开心”,经过这个神奇的夸夸群的群友们的创意赞美,竟然成了一段快乐而温暖的经历。
一名网友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夸赞”确实让自己心情变好了,下次遇到问题还会“求夸”。其实网上类似的团体还有,比如豆瓣“互相表扬小组”。网友的“表扬”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心理疗愈作用。
对此,心理专家怎么看呢?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心理咨询师葛利利告诉记者,夸奖对情绪和行为有一定积极意义:“孩子需要赞美与夸奖,就如植物需要水与阳光,能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夸孩子?我们希望孩子通过我们的夸奖收获什么?父母更多需要做的是如何让孩子从夸奖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增加自信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更多的主动性的行为。”
从生活中的例子来看,有时家长的赞美,会令孩子自己内心会产生这样的对话:“原来我可以这么努力,原来我的努力和用心可以带给自己和别人更好的体验和更高的价值;我为自己的努力和用心感到开心和自豪,我的努力和行为是被认可和肯定的。”经由这样的自我对话,孩子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力量。
称赞就像“青霉素”,“剂量”要谨慎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个体差异性,正确的、适度的夸奖应该是帮助孩子们认清他们的优缺点,激发出他们的内部动机,对他们产生持续的影响,让孩子自己逐步学会恰当评价自己。
能用积极的思维看事情,是好事。但夸赞也要注意真诚合理与尺度,否则容易“上瘾”。葛利利说,美国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特别提醒广大家长:“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时间、剂量都要谨慎小心,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适度的夸奖,尤其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犹如护身铠甲,会护佑孩子一生坚定、从容地前行。过度的无意义的夸赞,反而会掩盖了孩子的一些问题,导致孩子不能正确认清自己。”
比如父母带有控制欲的、有目的的赞美(希望通过赞美,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孩子往往会变成一个“讨好者”,更容易趋向取悦他人,使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创造出现偏差。赞美如果以阿谀和控制的方式出现,孩子的眼睛里面满是不确定与不自信,这就是孩子过分依赖于他人观点的长期后果。
不当夸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表现为:只能赢不能输,且不容别人赢,不能接受失败,失败后特别沮丧且情绪剧烈;如果经常轻易得到表扬的话,则可能不敢挑战有难度或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项目。
表扬、肯定与鼓励,其实是孪生子,一般同时出现。所以当他们出现时,其实是给年轻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影响(或控制——拥有控制感)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盲目自大,觉得自己能撼动整个宇宙,从而产生不真实的虚假自恋。
赞美是一门艺术,怎样夸才是适度呢?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张纯表示,生活中,大家都爱听赞美。如果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就会感觉充满了自信,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比如出现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时,赞美能帮助他人重新鼓起勇气。
“夸夸群”之所以走红,就在于人在情绪低谷中时,自信会大量流失,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我们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只看得到自己做得不好、后悔莫及的地方。这时最需要的,是别人的支持和肯定,尤其是知心人的赞美和肯定。有时能不能走出情绪低谷,差别就在于有没有人对你说这句话。
但赞美也是一门艺术。真诚的赞美是对他人的认可,是出自你内心的赞美。对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很有帮助。在职场上,假如只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敷衍了事地违心奉承或者赞美他人,甚至会引发他人的反感。
夸赞别人越具体越好,说一百遍“你真漂亮”,不如说一句“你今天的衣服搭配得很时尚”。 付出努力之后,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肯定。细心的人会留意这种小改变并及时指出,比如“你最近减肥很成功”、“这个设计做得真不错”等,这种赞美就比较走心。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到底怎样夸,才是适度呢?葛利利说,“鼓励一个孩子告诉他到底好在哪里,越具体、越详细越好;多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如当父母在总结孩子的成绩时,如果平时细心观察到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时,不妨详细把自己的平时所见所闻描述出来,一来让孩子真正切身感受到被关注、重视,二来其肯定表扬更具有力量)。”父母应学会叙述事情,而不是训诫和评价,让孩子自己从事件中总结与反思,父母给予正向强化即可,而如果是评价式的赞美,则带来的是控制与压力。
来源:扬子晚报心理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