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作为存在主义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跟这种名气不成正比的,《局外人》在图书市场的销量却略显尴尬。据北京开卷公司数据显示,当前市面上所有《局外人》版本的平均年销量仅为1-2万册。同样处于尴尬位置的,还有《罪与罚》《呼啸山庄》《复活》等文学经典。近日,读客文化全新再版了小说《局外人》,并迅速占据各排行榜,引发不小震动。
文坛不朽名作,却常年遭遇到冷落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局外人》的地位斐然:它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划时代作品”,书中“局外人”一词更是西方文学与哲学中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局外人》畅销了整整70多年,仅在法国销量便已超过800万。在中国,《局外人》的出版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了孟安先生翻译的《局外人》,1500册的印量仅作为内部研究使用。直到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译者开始研究加缪,再经柳鸣九、郭宏安先生译介,《局外人》这本书才终于在中国引发一波热潮。就文学地位而言,《局外人》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先锋派小说家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作品都带有加缪的印记。许知远、阿乙、蒋方舟、马伯庸等文艺界先锋也都曾公开表示受到加缪影响。
尽管有如此庞大的名人读者团集体背书,各类书单也常年在榜,《局外人》在中国的销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正如开头提到的那样,所有版本的平均销量仅仅1-2万册。
“局外人”形象,揭示了世界的荒诞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其故事简单,背后传达的深度却令人震撼:主人公默尔索母亲去世了,守灵当晚,他喝咖啡、抽烟,并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母亲葬礼上,默尔索也没流泪,第二天,他就和女人游泳、看电影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默尔索因为杀人上了法庭,检察官以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为证据,让陪审团相信默尔索本性恶劣,杀人是蓄意为之。最终,法院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将默尔索处以死刑。
通过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1957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加缪:“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的问题。”
读者留言,表达对“格格不入”的共鸣
谈到再版《局外人》的初衷,策划编辑许姗姗告诉记者:“《局外人》是一本探讨人性、探讨世界本质时离不开的书,直指当代人的困境——社会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但规则常常与人性相悖。一味尊崇内心,就会被主流排斥、与身边人格格不入。在越来越崇尚真我的当代人面前,《局外人》所引发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
在该书读者评论页面,也有不少留言表示对“格格不入”的共鸣:例如从大城市回到老家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的年轻人,又或者身处安逸公司想好好做事却被孤立的职员,还有因大龄未婚就被排斥的女孩子.....这与《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是相似的:他的行为看似消极、冷漠,但这种格格不入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无用、不合理的规则,比如母亲葬礼上一定要哭,而他选择不参与、不说谎、不假装,因为他“绝对”而且“真实”。对此,许姗姗认为:“《局外人》作为存在主义经典,此前的读者群相对小众。读客新版《局外人》的全新包装,让这部文学经典更广为人知。”
新版本《局外人》,设法打破理解障碍
据出品方透露,在研究此前的《局外人》中文版本时,他们发现《局外人》在读者中间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但如同其他名著一样,《局外人》也成了“听说过但没看过”、“看完了却没看懂”的书。究其原因在于,《局外人》虽然简短,却因为在文学与哲学方面的内涵,让很多读者对其理解不够。
而新版《局外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读懂”问题,为此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张博,专门为这版书撰写了原创万字导读。对于《局外人》中最难懂的“荒诞”概念,导读讲解得深入浅出:整部《局外人》都在向读者呈现这一“荒诞的人生”的本相,比如机械的生活、琐屑的人生、看似激昂实则空洞的审判等。
新版《局外人》收录了1956年加缪给美国大学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以及1957年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演讲词。结合加缪对于《局外人》创作的感想来阅读这本书,再配合阅读加缪对于作品和时代的感想,读者能从更广的角度来理解这本书。
此外,新版《局外人》还收录了两幅韩国设计师的原创插图,还原了《局外人》两个经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