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春风又绿江南岸,正是樱花盛开时,此时武汉大学赏樱花进入盛期,爱樱花赏美景的人蜂拥踏至,却也引出了一些事端。
3月24日下午,一名青年男子穿着类似和服的服装,前往武汉大学赏樱花,遭到校方保卫人员制止,继而引发肢体冲突。3月25日晚,武汉大学官微作出回应:游客先对女保安言语挑衅。
据上游新闻报道,3月25日上午,被指穿“和服”的青年男子主动联系记者时表示,自己穿的是唐装吴服,不是和服,还强调自己爱国。
该青年男子告诉记者,自己是东北人,在沈阳上大学,特意慕名来武汉大学看樱花。事发当时,自己穿的是唐装吴服,吴服是唐朝最盛行的服装。因为喜欢唐朝文化,所以穿了这件唐装吴服,不是和服。
针对该起事件,有网友提出质疑:冲突起因不是因服装而引起,而是两名年轻男子没有网络预约。对此,被指穿“和服”的男子表示,他预约了,“我是刷身份证进的大门。”但当记者希望他提供预约记录时,男子婉拒。“上面有我的身份证号,我现在不想被打搅,这件事已对我生活造成了困扰。”
武汉大学最新回应
3月25日晚11点23分,武汉大学在官方微博上对此事作出回应:两游客中一人未办理预约赏樱手续,发生冲突前曾对女性保安进行言语挑衅。
但该男子穿的究竟是和服,还是汉服,和服和汉服,到底有何区别?扬子晚报记者也采访了南京服饰专家黄强。黄强,服饰史学家、金学家、文艺评论家,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服饰礼仪》《中国服饰画史》《金瓶梅风物志》《趣民国》等著作15本。
黄强表示,其实穿什么衣裳去赏樱花,包括去武汉大学赏樱花,法律没有规定,民俗也没有要求,即没有规定一定,必须穿什么服饰才能去。想来武汉大学也不会有进入武大校园明确的服饰规定。大致上只要着装整齐,不伤风化,不是赤身裸体的服饰装饰,都可以自由进入。逛武大校园,赏樱花,不同于参加学术会议,外事礼仪活动,自然也不必要穿正装,礼服。这样说来,男性着西装,穿传统服饰大袖衫,休闲装;女性穿旗袍,短裙,皆可入内,自由赏花。如果来了一个老外,进行了登记手续,穿着他们的本国民族服饰,自然也不在限制之列。
如此说来中国人穿传统服饰、汉服、民族服饰、唐装等,日本人穿和服,印度人穿沙丽,阿拉伯人穿长袍裹头巾也是可以的。因此冲突一方着和服赏武大樱花遭遇拒绝,这不该是理由。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饰,礼服,受到中华服饰的影响,尽管形制与中国的袍服有关联,但是经过日本历史与文化的熏陶,已经是日本的服饰。
日本传统和服
中国历史上曾经受到日本的侵略,明代的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有侵扰,抗日战争更是侵占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但是民族服饰本身并没有过错。和服可以联想到日本人,但是和服并不等同于侵华日军。当然对于服饰的禁忌,除了伤风化,还有两点必须遵守:符合民俗习惯,不得有伤民族情感。所谓符合民俗,就是入境随俗,某些场所,不得穿鲜艳服色,不能穿短裤之类;民族情感,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民族的伤害,某些服饰容易引起这种伤感情怀的,也在禁止范围内。比如穿着侵华日军的军服,在中华大地上招摇过市,就应当制止,并治罪。已经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警方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罚。和服并不是军队的制服,也没有战争服饰的标签,自然不属于伤害中华民族情感的服饰。
日本传统和服
但其实,事件中的男子穿的疑似和服,并非真正的和服。日本对于和服制作有严格规定,依照四季的不同,从种类、材质、花纹乃至饰品小物有其搭配的规则,至于修习茶道、花道、舞踊等日本传统技艺者,更是注重时服的传统。日本女性的和服以春天梅花、夏天菖蒲、秋天枫树、冬天松树等四季为主题,随季节更换服装。
武大保安将事件中的男子着装误认为和服,是对日本服饰和中国传统服饰的不了解所致。
至于在矛盾冲突中,男子强调是唐装,其概念也不对。就其服饰形制而言,并非唐装,近似汉服。
秦汉曲裾深衣图
魏晋时期裤褶展示图
唐装不是中国传统服饰,而是现代概念的服饰,以对襟为特征,使用吉祥图案的面料缝制的服饰;汉服的概念也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服饰,尽管汉服的名称在古代典籍中出现过,《新唐书》有云:“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余尚同汉服。”《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汉服”一词,然而古籍“汉服”的“汉”是大概念中华之意,并非“汉族”的服饰。换言之,汉服包括中华民族服饰,并不是现代汉服圈的“汉服”概念。汉服圈的汉服专指明代之前包括明代的汉民族服饰,排斥中国历史中非汉民族建立政权的非汉人的服饰,把元代、清代、民国服饰都排斥在汉服之外。旗袍是个特例,不在汉服圈的汉服之列,因为汉服圈认为旗袍是满人的服饰,非汉族服饰。旗袍来源于满人之袍,经过改良、发展,已经成为汉族女性的代表性服饰,不再是满族服饰。
魏晋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
唐代襦裙披帛(《捣练图》局部)
如今市场上流行的汉服,很多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服饰的规制,即并不是严格按照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服饰复原的,而是添加了很多现代化的元素,面料、工艺、制作都很粗糙,因此汉服的概念只是现代仿制的古代服饰,并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服饰。
宋代穿襦裙妇女
汉服中的唐代襦裙(黄强摄)
黄强告诉记者,追根溯源,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服饰包含汉族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服饰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明代妇女穿水田衣
汉服圈认为的汉民族服饰,同样与其他民族服饰互为影响,经过汉化后,已经成为中华服饰。今天的人们对于裤子司空见惯,中国人穿了几千年,其实裤子本非汉族服饰,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汉人改穿胡人的裤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的裤褶再次影响汉人服饰,由此成为汉民族的时尚服饰。唐代李氏王朝,并非纯正汉人血统,其先祖出于蕃族(即北方少数民族)。唐朝繁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仅不排斥外来文化,反而广为吸纳。胡服、胡妆,为一时之盛,时人趋之若骛,以为时髦之妆,时尚之服。唐人元稹有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胡乐。”
隋唐翻领对襟胡服
唐代文化,包括服饰对于日本的影响是很大的,日本和服有唐人服饰的印痕。到了清末,日本的服饰又影响了中国服饰,孙中山先生受到南洋华侨流行的企领文装以及日本流行的陆军士官服、学生装的启发,在企领装上增加一条翻领,代替西装的硬领,在胸、腹各做两大两小有袋盖的四只贴袋(明袋),两小贴盖做成倒山形体架式(即笔架盖),创立了中山装。中山装与西装、长衫成为民国男性的三大主流服饰,并且是政府官员的制服。
清末女子像
近代短袄套裙穿戴组合
黄强还说,一说起樱花,总让人们联系到日本,因为日本种植的樱花品种多,樱花久负盛名,每到春天,樱花盛开,因此日本也有“樱花之国”的称谓。鲁迅先生的文章《藤野先生》就有这样的描写“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在《中国植物志》新修订的名称中,樱花专指“东京樱花”,也称“日本樱花”。其实日本的樱花是中国传过去的,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宫苑中就樱花栽种,唐代种植樱花已经比较普遍,在这个时候唐朝的樱花与服饰、建筑、茶道等中国文化与技艺被带到日本,并得到推广。明代宋濂《樱花》诗云:“赏樱日本盛于唐,如被牡丹兼海棠”说的是日本樱花来源于中国。
其实现在很多服饰概念已将古代与现代混淆,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于传统服饰与文化疏远了,不妨多加强传统服饰文化及其服饰礼仪,服饰文明知识的普及。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