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现场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山海经》中的异兽到底长什么样?鲁迅先生也曾被那些“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的形象描写所吸引。3月24日,《山海经》手绘图鉴《观山海》的两位创作者:杉泽(绘者),梁超(撰者),做客苏州诚品书店,与读者们一同分享创作心路历程,浅谈对中国神话的理解和心得。有趣的是,出版方在书店将《观山海》中的异兽从书中带出,藏在书店的各个角落,带读者开启一场奇幻的探索之旅。
杉泽(中)梁超(右)
《观山海》的作者杉泽是一个阳光帅气的四川男孩,初次来到苏州,问及印象如何,杉泽表示,“来苏州之前就听大家说苏州是一个很温柔的城市,这次过来之后觉得比想象还要更温柔。”同样来自四川的梁超逛了平江路后和杉泽的体会一样,“觉得苏州是一个很平和的城市,处处渗透着江南民风特色。”杉泽也觉得苏州老街的古韵很吸引他,“犹如走进了传说中的神话境地。”
杉泽介绍,他从小就对中国历史中的鬼怪传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的他,将时间和精力投注于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上,就是研究志怪传说。谈到创作,杉泽坦陈,自己学识和积累不是很足够,但是为了画好这些鬼怪,逼迫自己看一些相关书籍。在此期间,他翻阅了《山海经》《山海经注释》《中国神怪大辞典》等大量书籍。随着了解的深入,他愈发认识到上古先民想象力的可贵。同时,杉泽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尝试为这些古老而质朴的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的色彩,让它焕发新的活力,让更多的同龄人认识到它们的魅力。于是他选择从唯一一个现存的,相对具有完整体系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献参考《山海经》入手,结合、参考各种相关材料,发挥想象,将其中文字描写的几百种异兽,绘制成一幅幅精美生动的画作。
在吸收大量神话传说的同时,杉泽认为,神话周边的知识构架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创作‘中国百鬼’系列时,我去画金华猫,书上就说是浙江金华的妖怪,但去画它的时候我会了解一下当地的建筑特色,一些人文知识。这样感觉自己画起来,慢慢觉得踏实许多。”
杉泽为读者签名
为了让《观山海》兼具知识性,杉泽邀请了同样热衷钻研志怪文献的好友梁超,为图画配上严谨通俗的文字。梁超笑着解释,“其实我是在填杉泽填‘百鬼’没有填上的那些坑。”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梁超不仅参考了郭璞、袁珂先生等人的《山海经》校译版本,还多方参阅古典书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补充了许多新奇有趣的知识。关于原文中大量令很多读者困惑的生僻字,细心的他还做了汉音标注,力求做到知识的全面严谨和语言的简明生动。
“说一个怪兽吃人,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它一定是青面獠牙,十分恐怖的。那怪兽开心的时候什么样?难过的时候又是什么样?”这是杉泽和梁超在翻阅《山海经》过程中所产生的想法,他们认为在前人构建固有的视角下,仍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与角度,可进行多种新的创作尝试。
虽然是全新创作,但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胡来,而是尊重传统下的再创造。比如“九凤”这一形象的创作思路,《山海经》中的九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神话九头神鸟的原型,所以起初,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九凤的羽毛设计成金色。然而,其后他翻阅其他古籍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战国时期流行阴阳五行学说,楚国地处南方,主火,崇尚红色,所以作为楚国神鸟的九凤,羽毛为红色显然更合适一些,于是杉泽对之前的作品做了修改。
一个是文字,另外一个是图画,在这两部分工作中有没有可以相互互补的地方?梁超认为是有的,“特别在现在的创作过程中,这种互补的效应更加明显。比如在‘百鬼’的创造中,有一些空白是没有覆盖到的,我就会把空白的地方罗列出来,提供给他,就看他脑海里面有没有相应的造型去对应。”
藏在书店里的异兽
杉泽强调,《观山海》的创作并不是整体的打碎重建,而是在尊重上古先民创作的基础上,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和解读,而这个角度,就是要符合当下这个时代的特质,加入现代人的想法和理解,试图让而更多的人从这本书中找寻属于这个时代的共鸣、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达成一种新的共识。梁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基于一种广义的神话进行的创作,“虽然神话看起来像是天马行空的,好像漫无边际,但其实很多神话往往都是有现实依据来做支撑的。”
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连绵传承,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接纳与深思的求变精神。《观山海》就是对传统文化开拓创新的一次勇敢尝试,试图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法,给即将被时间冲刷殆尽的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近它们,从而去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无穷魅力。
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交流发展的今天,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成为了许多外国文化作品的创作素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西游记》、美国拍摄的《花木兰》、《功夫熊描》等影视作品,运用新的技术、新的视角,为中华传统文化披上时代精华的外衣,将其呈现在大众眼前,带给人们新的惊喜。这些“翻新”的作品,在收获了口碑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这些成功的案例,一方面证明着,只要用对了方法,那些看似落伍的内容仍旧被当下需要,也在另一方面启发着中国的文化工作者们,要勇于尝试用符合当下的社会发展的方式,去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文化,为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找到属于中国自己的视角。而这本《观山海》,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观山海》杉泽 绘 梁超 撰 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