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以“重构中学生成长空间----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为主题的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讨会在苏州中学举行。两校代表分别进行了项目实践研究进展情况汇报。江苏省苏州中学、苏州市景范中学共建“希文书院”项目签约,这两所同根同源、同以范公“先忧后乐”精神为校训的苏州百年名校,将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
同根同源:范公“先忧后乐”精神薪火相传
江苏省苏州中学前身为北宋名相范仲淹创办的苏州府学。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今苏州中学校址上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据记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尽管学校占地面积已无法与当年相比,但历经千年,办学历史未断,校址始终未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
距离苏州中学仅
“‘义学’‘府学’、‘先忧后乐’是我们两所学校千年不变的校魂。”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卫新表示,两校同根同源,均以“先忧后乐”为校训,范公的“先忧后乐”精神薪火相传,共建“希文书院”重在中国古代书院精神的借鉴与弘扬。
携手探索:初、高中段书院制育人新模式
2016年,两校以“书院制”教育教学为纽带,合作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高中段、初中段共同摸索探求育人新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江苏省苏州中学的书院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设立了道山书院(人文书院)、春雨书院(理工书院)、碧霞书院(艺体书院)以及国际书院四大体系,并设置了完整的书院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为基础,以情境浸润、问题研究、师生对话为主要形式的教,以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主动发展为主要特点的学,充分发挥导师引领、学长示范、朋辈互助、教学相长的共生效应。
苏州市景范中学从学科、资源、课型、教师风格等维度,对“书院式教学”进行创造性生成。如学科教学研究:以书院式教学的六个基本环节(自学生疑、合作研习、师生对话、迁移达用、反馈评价、巩固辅导)为基础,以书院式教学的三种基本形式(走班、分类、个别化)为基础,探索不同学科在采用不同形式的情况下所呈现的独特价值与差异。
以立德树人,秉承“忧乐”文化,提升品质为宗旨,依照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推进的需求,江苏省苏州中学与苏州市景范中学本着“同根同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建“希文书院”。双方将建立一种灵活多样、高效运行的联动机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管理的交流与合作,系统整合、有效使用相关教育资源,整体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习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合作科研等方面实行协商规划、合作推进。
苏州市景范中学校长沈宗健表示,两校共建“希文书院”,在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在于千年府学、千年义学文化,更在于两校对教育的一种追求,对“更加公平而更有质量的教育”的一种追求。
景范中学:不断丰富“书院式教学”实践路径
沈校长介绍,该课题研究基于景范中学拥有千年义庄文化熏陶和义学文脉的滋养,在景范实施书院式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06年,该校尝试了“集体备课——互动课堂——学法指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2009年开始实施动态分层走班教学;2015年提出书院式教学。
课题结合学校文化底蕴和已有教学改革经验,丰富“书院式教学”的实践路径,通过英数走班、体艺分类、对话教学等角度实践落地。基于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重组学校课程体系,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根据书院式教学的需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学生社团初步实现了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初衷。43个社团分为地方特色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德育少年系列课程、学科融合课程、实践体验课程、生命健康课程、创意设计课程、科技创新课程。
德育课程建设研究方面,作为环境课程开发的“景范文化场”业已建成并充分发挥了育人作用和范学课程建设。文化主题类:《范仲淹事迹读本》《范仲淹诗文读本》《义庄碑刻读本》等4本校本文化教材开发并投入使用;综合实践类:景范开展的“少年系列”活动,具体包括少年邮局、少年警校、少年军校、少年文明岗、少年雅言堂、少年讲解团等12个项目;常态化的大型育人活动,通过嵌入《景范学生誓词》、《岳阳楼记》诵读、范公名言事迹等内容以及范仲淹史迹陈列馆等特殊场所的选取,彰显范公精神引领。2018年,该校范学课程建设入选苏州市品格提升工程;同年还成功申报了苏州市前瞻性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忧乐”情怀培育的对策研究》。
2018年5月,苏州市景范中学启动了“文正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通过课程建设、项目实施等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授予“西安交通大学卓越生源基地”,学校先后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示范校”称号,先后获得国家信息中心“腾讯智慧校园示范校”称号以及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阳光学校合作基地”、教育部“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顾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