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珍藏的石涛“亿元真迹”亮相扬州 锦套一针一线由赵四小姐亲手缝制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9-04-03 22:21
3日上午,一场高规格展现扬州古代文化的视觉盛宴“扬州书画三百年特展”,在古城扬州举行。当日下午,相关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在该市开幕。据悉,展览由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扬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展品来自于海内外收藏家和收藏机构,部分重要作品为北美和欧洲收藏家的藏品,首次在国内展出,弥足珍贵。通讯员 师小坤 扬子晚报网/扬眼记者 陈咏

各界人士观展。

石涛画中的扬州。

“亿元真迹”细节。
画作时间横跨三百年,石涛郑板桥等“巨匠真迹”尤为难得
记者了解到,当日,相关领导和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美术史论家萧平,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薛永年,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肖燕翼,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王连起等百余位海内外知名文化学者出席了开幕式。

板桥作品中最大幅者《满庭芳》,高达四米多。
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萧平教授表示,古城扬州除了迷人的风景,更吸引世人注目的是灿烂的历史和人文。作为扬州人文重要部分的扬州书画艺术,广博而丰厚,近三百年间名家辈出,是中国美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作为扬州文化名片之一的“扬州八怪”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这次展览的作品真实可靠且精彩,集中展示大量“扬州八怪”作品的同时,还展出清初画坛巨匠石涛,以及查士标、李寅、萧晨、禹之鼎、袁江、袁耀等直至清末民国的扬州名家作品,全面而完整的对清代扬州绘画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发掘,在扬州尚属首次。
“经过全球征集,精心挑选出一百多件扬州画坛三百年间的真迹进行集中展示,部分重要作品为北美和欧洲收藏家的藏品,首次在国内展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庞鸥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从清初石涛、李寅到清中期的“扬州八怪”金农、郑板桥、扬州太守伊秉绶,到清后期的王小梅、陈崇光,直至民国的吉亮工、陈康候等,时间横跨三百年。
当日下午,在以“扬州书画三百年”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博物院等学术机构的知名专家扬州文化学者,就清代扬州绘画的起源、继承和发展进行了研讨。
主办方介绍,经过全球征集,展览精心挑选出一百多件扬州画坛三百年间的真迹进行集中展示,其中六件石涛作品真迹备受瞩目。书画大家潘天寿先生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一书中指出:石涛开扬州。“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长期居住于扬州,他独特的艺术主张和杰出艺术成就对之后的“扬州八怪”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影响跨越三百年。业内专家表示,石涛的作品真迹,在中国的各大博物馆及艺术品市场,是稀缺资源,在艺术品拍卖市场清代画家中最为昂贵。上世纪初开始,以张大千为代表的收藏家们无不大力搜寻石涛真迹,如今民间收藏已是凤毛麟角。市级文博收藏机构石涛作品的稀少,也一直是扬州学者研究石涛的缺憾。此外,展出的“扬州八怪”作品精且全,仅郑板桥就有11件,书法作品《满庭芳》,高达四米多,是全球板桥作品中最大幅者。据介绍,该展览开放时间为4月3日下午13:00-17:00,4月4日至4月13日10:00-17:00。
石涛真迹《杜甫诗意册》价值亿元,曾为张学良将军心爱之物
此次展览的石涛真迹《杜甫诗意册》十开,为张学良将军旧藏,曾是张将军心爱之物,多年随身携带,锦套一针一线由张夫人赵四小姐亲手缝制。记者现场看到,橱窗里的套在画盒上的金黄色锦套保存完好,细看针脚细密,上面还特别绣了“石涛”二字,字迹遒劲传神。此作数十次在国内外研究专著中出版,深藏海外数十年后,首次回国展出,是价值亿元的作品。记者了解到,石涛真迹《杜甫诗意册》历经国民党元老张群、爱国将领张学良和香港船王赵从衍收藏,现在的主人为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邓仕勋。张大千、王己千等书画大家曾多次临摹此册。

石涛真迹锦套,由张夫人赵四小姐亲手缝制。
资料显示,赵从衍(1912-1999),出生于无锡,香港船王。与包玉刚环球船务、董浩云东方海外并称世界三大船王。王己千 (1907--2003),著名旅美画家、古书画鉴定家、收藏家,精于中国古代绘画。张学良是民国时期四大“公子收藏家”之一(另三人为张锦芳之子张伯驹、恭亲王奕忻之孙溥侗和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其收藏之富之精,远非一般藏家可比,具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堪与张伯驹等比肩。他收藏的宝贝涉及古籍、文玩、书画等领域,上至晋唐五代宋元下至明清精品,门类齐全蔚为大观,光古代书画就有600余件,其中有明代画家徐渭的《葡萄图》,陈洪绶的《莲花鸳鸯图》,清代郑板桥、石涛和任伯年等名家的真迹。

年轻时的张学良。

张学良、张群、张大千合影。

张学良书法作品。

张大千赠送张学良的画作。
作为张学良的挚友,张大千与张学良正因石涛结缘。1920年代后期,张大千在北平、上海、南京等地的书画界,已颇富名声。他所仿作的石涛画,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1930年代初期,张学良在东北易帜,来到北平,出任国军海陆空三军副司令。张学良不仅国学功底深厚,精于诗词,写得一手好字,还善于收藏。对此他曾经说过:“我从前没有旁的嗜好,就是收藏字画。”而石涛是他最喜欢的画家之一。此时,张大千北游故都,两人相识、相知。
赵一荻(1912—2000),又名绮霞,乳名香笙,出生在香港,为张学良的第二任妻子,因在姐妹中排行第四而被称赵四小姐。和张学良一样,赵四小姐也擅书画,热爱收藏。经过正式拜师后,成为张大千的关门弟子,在绘画上颇有造诣。
对话“亿元真迹”主人:梦中卖掉后痛哭从此长相厮守
“石涛和扬州渊源深厚,他的作品这次可以说是‘回家’了。”“亿元级”石涛真迹《杜甫诗意册》的主人、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邓仕勋已是古稀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谦逊而低调。他告诉记者,这幅画的原主人是国民党元老张群,《杜甫诗意册》是1930年到1932年之间,张群在上海市长任上时购买的。张大千也特别喜爱推崇这件作品,曾临摹多次。自己受到家庭的影响,从小爱好书画。在美国纽约一次拍卖会上拍得这幅画后,自己分外激动:“现场看到石涛的画,我的心便久久不能平静。这幅画不仅画法精彩,画面精细传神,而且石涛的画本来在市场上就不多,这一幅又是名人收藏过的,让我更加心仪。当我拍到的时候,真的是心跳加速,确实太激动了!”

著名美籍华人收藏家邓仕勋。陈咏 摄
邓仕勋说,除了画好,曾经的主人名气大,套在画盒上的金黄色锦套也非常精美。由张学良将军夫人赵四小姐亲手缝制的锦套,让自己爱不释手,一针一线凝结了赵四小姐对这件作品的喜爱,每次触碰到主人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锦套,自己都非常激动。因为藏品实在优秀,圈子里好多人都很喜欢,也有不少人动过心,想从自己手上购得,“有些好朋友给出了很好的价钱,我也曾经动过心,但思来想去、思前想后,最后都不舍得割爱,好朋友也只能遗憾、失望。至少暂时我是不会考虑转让的,感情太深了。”
提到和《杜甫诗意册》的感情,邓仕勋老人还深情地对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87年,我有个好朋友,一个大收藏家,也是个大企业家,谈了许多次,许下丰厚的价格,一直在求我,将这幅画让给他。我几乎被他说动,被他的诚意打动,眼看就要和他成交了,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画转让给了他,然后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梦醒之后我决定不卖了,多少钱都不卖。这幅画,就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哪里舍得离开她呢?”
“烟花三月的扬州好美,我的心情也美,这幅画就像我心爱的女儿一样,这次有机会,回家了。”邓仕勋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有女儿,现在自己收藏的石涛的画,也是自己的女儿,在最美好的季节,带着“女儿”,来到石涛长期生活,去世于此、安葬于此的扬州,真的是一次美好的“省亲之旅”。
| 最新
| 美图
| 微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