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获悉,无棣籍旅美书画家李山于北京时间3月28日凌晨两点,在美国纽约长岛家中去世,享年93岁。
李山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书画家,其画风刚健而柔情,意境深沉。他曾任南京市美协副主席、安徽巢湖国画院名誉会长等职。他的国画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尤其他的“天山驼图”系列作品以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称雄于世,一举成为海内外著名的边疆画家之一。
李山,1926年生于青岛,祖籍无棣县城西冯家庄,李山先生从小苦爱书画艺术, 1953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在“胡风冤案”中被株连,被非法关押半年。1958年毕业于著名的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分配至新疆画报社工作多年,在新疆画报社作编辑工作并从事创作。此后,渡冰河、登天山、涉赤壁、踏昆仑。在后来的创作中,驼 铃、马嘶、山风、飞雪常索回于心际,而涌出于笔端。1961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1962年调江苏省国画院任画师,作《我跟爸爸进天山》刻画牧区少年之梦想。1965年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68年文革中,因批评极左路线,被关押三年。文革后,再访天山,画《喀什老人》,记下了这一代历史。1980年电视专题片《 李山画作--人物篇 李山画作--人物篇(19张) 画中诗--介绍李山的中国画》在全国播放。
1981年应邀到美国旧金山举办画展,后定居美国。凭其深厚的艺术造诣,李山先后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圣陶玛斯大学、休斯顿妇女学院等10余所院校讲学,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举办画展。
1960年,李山为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画了《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两幅国画,至今仍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中。如今已有千幅作品问世,已经出版了十余部画集。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萧尔顿美术馆、台北美术馆等海内外著名美术馆和个人收藏。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澳大利亚权威杂志《国际艺术家》、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多家媒体对李山的艺术成就做了专题报道。其传略收录于《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等多部艺术专著。
李山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进中西方艺术交流同时,也为家乡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为家乡题写了“人民会议中心”、“文翠阁”、“腾飞”、“无棣年鉴”、“无棣镇第一中学”等字。为褒扬李山先生在国画艺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无棣县于1999年专门建立“李山美术馆”,匾名由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
以画骆驼而蜚声海内外的旅美著名书画家李山,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与耆宿巨子、大师名人潘天寿、刘海粟、陆俨少、钱松喦、程十发、周昌谷、林散之、费新我、沈鹏、赖少其、周钢鸣、栾中新、于立群等过往频繁,相交甚宜。特别是他与文学泰斗郭沫若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书画界传为美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1岁的李山随其父由青岛返回故乡无棣县冯家庄。1942年,不愿做亡国奴的李山离开被日军侵占的故乡,远涉抗战大后方,艰辛求学。1947年年底,从四川绵阳国立六中高中毕业的李山不满国民党政府的统治,远走香港,并在郭沫若先生的关怀下投身革命。
1948年年初,在香港已身无分文的李山费劲周折终于找到崇敬已久的郭沫若,希望能在香港谋个职业。郭沫若说:“香港不是你们青年人待的地方,我看,你还是到解放区去吧,我可以介绍你到广东东江纵队去。”李山马上回道:“我听不懂广东话,还是回山东解放区吧!”郭沫若表示赞同,并给李山一笔路费。李山遂由此奔赴山东解放区,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新疆画报社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李山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作画上。天山飞雪、戈壁驼铃,冰河骄阳、荒原皓月,喀什老人、维族少女……边疆的山水风物都融入了他的画卷,并逐渐形成了“粗犷中有俊秀、变形中见本真”的画风。1961年,他应邀去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他画的《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被悬挂在新疆厅里。
1962年,新疆干燥严寒的气候使李山疾病缠身,他不得不向组织申请调回江苏南京工作。当时,正好赶上全国范围内的精简机构,人员冻结。李山只好再次求助于郭沫若。郭沫若爽快地给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傅抱石写了一封信,介绍李山的才华和请求,并希望“予以助力”。不久,时任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文联主席钱静人到江苏省国画院视察工作,傅抱石遂如实相告。同样是爱惜人才的钱静人当即表示,将郭沫若的来信带回去研究一下。很快,调令转到李山手里,他被破例调入江苏省国画院。
就在李山由新疆回到南京的1962年,他的一幅《我跟爸爸进天山》(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普遍的好评。郭沫若在向李山寄赠其所著《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一书时,特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李山同志:今天午从广州返京,读到您去年十二月廿六日的信,看到您的照片,我立即在这册书上题字寄您。您的画,我觉得大有新鲜之味,苟同以前您送我的一幅,一并珍藏。这部书本来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作了,对于您目前的研究或许有些帮助。”
画家徐希盛赞:“这在中国画人物画中,又开始出现了一派新的风格”;曾为《李山新疆画集》作序的美术评论沈鹏在《现代人物画选》中也着重介绍了这幅画。据李山撰文回忆,他画《我跟爸爸进天山》时,画了一整天,画出了很多人在童年时都会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画面上两个孩子被放在骆驼背两边的敞口木筐中,跟随骑马的父亲颠簸在进山的途中,男孩睁大了眼睛,迷惘地望着高高的山峰,充满了幻想。
来源:扬眼综合 编辑:张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