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鲸大讲坛】这是一个粉丝权力大反转的时代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4-09 10:13

    “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粉丝的话,你很难理解粉丝对偶像的感情可以深到怎样的程度。”朱丽丽是粉丝文化现象的研究者,在造就TALK演讲中,她从个人的研究角度出发,阐述了当今粉丝的权力发生的反转。粉丝在彰显对偶像爱意的同时,也在对自己粉丝群体形象的重申:他们不是大众想象中的盲目追随者,而是创新者甚至是新的规则制定者。

   主讲嘉宾 朱丽丽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粉丝文化研究学者

图片

  1  TFBOYS的粉丝称自己为“妈妈粉”

   从我个人的研究角度出发,我觉得粉丝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粉丝的权力发生了反转。

   首先,我拿了一个个案来讲,选了一个养成系的偶像组合——TFBOYS。我做了一个小研究,把当前这种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拟态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传统上是指家庭或者婚恋中的关系,我们只有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爱人关系才可以说是一个亲密关系。但是现在的粉丝和偶像之间,确实也有类似于亲密关系的这种表达。

    这种拟态亲密关系,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情感性。如果你自己不是一个粉丝的话,你很难理解粉丝对偶像的感情可以深到怎样的程度。在TFBOYS的个案中,有粉丝送给他别墅、环球旅行的票据,牺牲掉一切业余时间参与到 TFBOYS的这种生产、营销、推广之中。

   第二个特点是控制性。在传统观念里会以为,粉丝跟偶像之间的关系,似乎偶像应该是绝对强势的,而粉丝是弱势的。但是,养成系的偶像非常有趣的一点是,粉丝从头到尾都是参与对偶像的塑造的。因为偶像当时出道的时候比较小,十几岁,性格、外貌的可塑性都非常大,他们的成长道路,包括他们要选什么样的曲风,应该沿着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其实粉丝都很强势地给予了意见。

   粉丝的强势意见当然首先是源于她们的情感性,因为很爱他们,就像自己家里看着小孩子成长一样。所以很多粉丝会称自己为”妈妈粉”、”姐姐粉”。其次也是因为许多成年粉丝有足够的金钱、精力去影响未成年偶像的成长道路。粉丝对TFBOYS各种衍生产品、应援活动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更是使他们成为粉丝经济的代言人之一,在资本运作的市场中逐渐水涨船高。

    第三个特点是亲密性。粉丝会介入偶像很多层面,不仅仅唱什么风格的歌曲、要打扮成什么样子,甚至还会介入很私人的领域。前两年王俊凯高考,粉丝连夜做了很多各科复习大纲送给他。王俊凯去成都演唱会,经纪公司给他穿得很单薄,粉丝非常心疼,一方面在微博上强势批判他的经纪公司;另一方面就自主给他送衣、送物。

    所以,另一个偶像,从青春偶像成长起来的鹿晗,当他一传出恋爱的消息时,就开始掉粉,并且受到了粉丝的指责。

   2 粉丝流量在哪里,资本就流动到哪里

    第二,是粉丝跟媒介之间的权力的反转。有一个剧本,就是《步步惊心》。它也是这些年非常受欢迎、非常成功的一部清宫电视剧。《步步惊心》原来是一个IP网文,当制作公司准备制作时,他们就在网上发动原著粉投票,让粉丝来选:哪些人会比较适合演四王?哪些人会比较适合演八王?媒介评论认为觉得他们的选角,从吴奇隆到刘诗诗都是很成功的,其实就是因为制作方充分考虑了粉丝意见。

    第三,就是粉丝相对于资本之间权力的反转。

   我们现在会经常说到IP(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概念,就是“知识产权”。流行工业的最大创意来源IP,都来自网络文学。但并不是所有的IP都是头部IP。所谓“头部IP”,就是说那些能够引发资本的热情,然后能够引发大平台注意的IP。

   头部IP,中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IP,比如《西游记》。还有一类IP,就是点击量IP。这就是看粉丝点击量、微博热搜、豆瓣热门、百度指数等等,以及在晋江起点网上,这个作品有没有过亿的积分。而这个力量,是一个一个粉丝,通过数字媒介显现、展示给我们的。

   以往资本投资于什么样的文化产品,进行立项、生产流程,更多决定于文化产业的精英人员,粉丝没有发言权;而现在,因为粉丝的力量是显现的,资本的流向更多倾向于自带粉丝流量的IP。粉丝的流量在哪里,资本的热钱就流动到哪里。

   高人气的《甄嬛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能够最终找到合适的明星、资本推出影视剧生产,粉丝的力量功不可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粉丝与资本的权力之间有了一定的反转。

  3  粉丝文化提供我们理解青年的入口

   是什么造就了粉丝的狂热?

   事实上,从既有的粉丝研究来看,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荷尔蒙”。大多数的粉丝都集中在青少年,而大多数的粉丝的性别会集中于女性。

   这个其实昭示,是社会上那些边缘的、不被重视的非主流部分,更需要通过粉丝文化找到集体的力量和话语感。

  其次,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原有的社会结构松散了、消失了,可能你跟你公司的人毫不认识,你只是上班而已。

  在粉丝的心中, “在这么孤独的社会中,我们非亲非故,仅仅通过一种兴趣连接起来,我们有共同的爱、依恋、喜欢,我们投射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我们藉由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共同喜欢,形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我们觉得我们是一类人。我们可以抱团取暖,它既像我们的树洞,也像我们的聚集地。”

  很多人也会问我,你也不年轻了,作为一个中年人,为什么会集中性地研究粉丝文化呢?

  我想借用一个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的话来表达我的观点:文化不仅是那些经典化的东西,文化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我们正在海量阅听的大众文化产品,有一天都会沉淀,沉淀成我们的共同记忆,沉淀成我们的集体情感。前段时间,金庸去世了,我发现我的朋友圈,迅速分裂成两派:一派是看过金庸的,一派是没有看过金庸的。其实它本来是日常经验中的大众文化产品,但是它造成了我们之间的情感区隔。

   如果我们抛开一切的偏见,粉丝文化其实是现在中国青年或者全球青年最重要的日常文化经验之一。如果我们理解青年代际,在这个时代或者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有他们权力的声音,我们就不能忽视粉丝文化这样一个入口。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理解青年的入口,因为我们可以借由粉丝文化去理解他们鲜活的文化逻辑及代际表达。

   千万不要小看青年人,千万不要小看年轻的力量。今天的粉丝文化,有可能沉潜着明天的经典文化。

   选自造就TALK 有删节   于丹丹 整理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