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火,那是烧熔的铅,那是一千把插在我心上的刀子啊!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当地时间6:30(约北京时间16日0:30),正搭起脚手架进行维修工程的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火势迅速蔓延,巴黎圣母院塔尖已经在大火中坍塌。
一则忧伤令人哭泣的消息。
关于巴黎圣母院,有一部经典名著。
属于全人类的的巴黎圣母院,属于全人类的《巴黎圣母院》。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名气这么大,一半功劳应当归于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雨果偏爱宏伟和壮丽,而巴黎圣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壮美的建筑,自然对这座圣母院情有独钟。雨果一开始酝酿写一部气势宏伟的历史小说,就决定以这座大教堂为中心,以倾注他对圣母院深厚的感情。
1829年雨果开始创作《巴黎圣母院》时遭逢七月革命,期间研究材料和笔记散失,但雨果却一气呵成,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1831年1月14日,《巴黎圣母院》首次出版,这座大教堂和这部小说就联结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这部小说改变了这座大教堂的命运,许多人都是慕小说之名前去参观巴黎圣母院,这是物以文传的绝好例证。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施康强 译 译林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著
李玉民 译 作家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著
李玉民 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 著
陈敬容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巴黎圣母院》部分名句
1、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2、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3、严酷只能吓唬人们的心,凛冽的北风刮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阳的光辉照到行人身上,却能使人渐渐热起来,自动把外衣脱掉。
4、骄傲会使人倒霉,骄傲后面往往紧跟着毁灭和羞辱呢。
5、在那些建筑物外表不可思议的千变万化之中,却依然存在着秩序和一致。树干总是一成不变,树叶却时落时生。
6、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7、我知道的,那些都是谎话,但最可怕的是我还爱着你。
8、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我们的才智、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气质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它们毫不间断地自行发展,除非生活遭到重大的变故才会中断。
9、巨富并不是用漂亮文章取得的,最有学问的人冬天还生不起一炉好火呢。
10、最伟大的建筑大半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个人的产物。与其说它们是天才的创作,不如说它们是劳苦大众的艺术结晶。它们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是人类社会才华不断升华所留下的残渣。总之,它们是一种岩层。每个时代的浪潮都给它们增添冲积土,每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土,人类也是这样做的。
11、穷困不假,潦倒未必。
12、诗人如缺少对现实和人类的感情,便无从和大地建立联系。
13、假如我自身存在,那么这一切是否也实际存在?假如这一切都存在,那么我是否也存在?
14、友谊就像兄妹俩,就像两颗灵魂,相互接触,却不合在一起,又像手上的两根指头。
15、城市可以作文明之井,有好似沟渠。一个民族全副精力,整个生命和灵魂,都一滴一滴过滤,在这里沉积。
16、从前,他完全生活在学问中。此后,他开始在现实中生活了。
17、他明白了人是需要感情的,他知道没有温情,没有爱的生命,就像一个干燥的车轮,转动时格轧格轧的乱响。
18、人类的行动都是从两个起点开始,在一个人那里受到尊敬,在另一个人那里却被咒骂。
19、极端的痛苦,像极端的欢乐一样不能经久,因为它过于猛烈。
20、保持健康的秘密就是适当的节制食物、饮料、睡眠和爱情。
选自《巴黎圣母院》(译林出版社)译序
——作者施康强
《巴黎圣母院》作于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自然可以视作一部历史小说。作者雨果(一八○二—一八八五)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巨匠出手写小说,与英国小说家、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奠基人司各脱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点华采,几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国的历史小说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须实有其人,主要情节必须确有其事。西洋的历史小说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有所依据,以便渲染历史氛围,营造一种“可信性”。司各脱如此,雨果亦复如此。《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舞女爱斯美拉达和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虚构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确有其人,但实无其事。次要人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在圣母院广场上围观弃婴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处可查。虽然作者几乎做到无一人无来历,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也不惜“修改”历史。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圣迹剧作者诗人格兰古瓦名载史册,不过他生于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时还是个毛孩子。他成为圣迹剧作者是后来的事,雨果让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同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印刷品、书籍作为思想主要载体的地位遭到音像制品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来大喝一声:“这个将要杀死那个!广播、电影、电视将要杀死书籍!”
其实,这个不会杀死那个,这一个和那一个有时甚至会相互促进。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观众的数目必定是读者的几十倍、几百倍。意犹未足的观众回过头来又会去读小说。世人知有《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知有雨果这位作家,往往是因为他们看过同名的电影。扮演爱斯美拉达的意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达为雨果立下的功绩,超过加在一起的几十部文学史教科书和几百位文学教授。
圣母院教堂本身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观光巴黎的游客每年数以百万计,他们首先想看的是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为他们读过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看过电影。人们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们知道保存杰出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