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为啥火成这样?专家:苏大强有意外的审美惊奇感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4-17 20:45

图片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指导、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电视剧《都挺好》创作研评会在北京召开。总局电视剧司代表、省局代表、专家学者、播出平台和数据公司代表、媒体和年轻观众代表齐聚一堂,交流探讨《都挺好》话题持续输出、引发全民热议的关键因素,总结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经验和创新方法。研评会上,业界专家对《都挺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导演简川訸,制片人侯鸿亮,领衔主演姚晨、倪大红作为主创代表参加会议并分享了创作历程和心得体会。

图片

电视剧《都挺好》今年3月1日在江苏卫视vivo幸福剧场首播,吸引了社会各个年龄段、不同层次观众的关注,形成收视热潮,取得良好社会口碑与业内影响,也引发观众对原生家庭、赡养老人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持续讨论与强烈反响。

“响鼓也要重锤擂”

希望“都挺好”走向“都更好”

研评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主持。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在讲话中指出,《都挺好》是近期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和热烈议论的一部电视剧,这个时候召开该剧的研评会是非常及时,也是特别必要的。他提出殷切希望,希望研评会能够从多维度、多角度让该剧主创听取意见,让专家学者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这部电视剧,“响鼓也要重锤擂”,既要肯定它已经取得的成绩,也要客观地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是对创作者最负责、最有益的一件事情,也有利于中国电视剧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图片

《都挺好》导演简川訸,制片人侯鸿亮,领衔主演姚晨、倪大红等主创人员介绍了创作经历,分享了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侯鸿亮介绍说,从最初与小说结缘到电视剧播出,跨越了近10年的时间,如今电视剧播出依然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说明文本里的议题是一直存在的,很荣幸能够在总局的关怀和帮助下将这些议题作出了比较合格的影像化的呈现。导演简川訸分享了《都挺好》的拍摄过程和创作心得,他直言,《都挺好》应该叫“都不好”,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瑕疵,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家和万事兴的“和”是“磨合”,每家的问题都不一样,解决方式也不一样,但共同的方式就是要理解对方。

苏明玉的扮演者姚晨用“镜子、钉子和孩子”三个关键词来谈她的创作感受,认为《都挺好》像一面镜子,映照我们的时代和普通人的面孔。作为演员,应该做一颗钉子,扎根生活深处塑造角色,同时要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永葆好奇心和创新力。对于观众热议的苏明玉该不该和解的问题,姚晨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艺术创作在关照现实的同时,更应该传递希望,苏明玉外表冷漠,内心温暖,爱才是这个人物一切行为的驱动力,爱让她最终有力量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也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勇敢面对了生活。倪大红在发言中说,苏大强这个父亲形象是以往影视作品中比较少见的,父亲形象一般都是像一座大山一样稳固牢靠,苏大强这个角色显得有些反传统,甚至还有点极致,但是《都挺好》没有粉饰,也没有修饰以往的家庭人物关系,各种家庭矛盾都没有去做回避,作为演员有很强烈的创作欲望去接受苏大强这个角色,也感谢大家都接受他,理解他,最后拥抱他。

江苏广电总台内容版权购销中心主任梁鼎和酷云互动创始合作人、副总裁吕海媛等播出平台和数据公司代表结合《都挺好》的播出、收视情况以及在宣传推广方面的举措,探讨了该剧获得较强社会影响力、引发观众强烈热议的主要因素。

 

 

专家学者热议

现实主义创作“硬核”方法论

 

 

研评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人民日报》政文部文化采访室副主编刘阳、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史竞男、《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等与会专家,围绕《都挺好》的现实性、艺术性及其体现出的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评论。

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提供了书面发言。他认为,《都挺好》播出后,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并持续引发观众热议,文艺评论界要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加强引导、提升境界。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都挺好》是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一部非常有力的推手剧——现实话题意义高,立意新,并把生活中的平凡琐碎进行了集中升华。《人民日报》政文部文化采访室副主编刘阳谈了对剧的观察和思考,认为《都挺好》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立体化和丰富性,在思想和内容上很好地回应了现实社会的热点,剧中的场景和音乐的特色也很好地实现了别具地方特色的美学表达,是一部有质感、有亮点、有现实意义的电视剧作品。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史竞男从普通观众和媒体人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她认为,剧集的话题性和颠覆性、精彩丰满的人物群像、对细节的追求和打磨是《都挺好》在当代家庭生活剧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将《都挺好》比喻为了三样东西,一像一幅社会风情画,二像一本《家庭医生手册》,三像一本心灵指南。对于这部剧的成功,他概括为得益于“三个心”:十年磨一剑的恒心、不走寻常路的匠心、慢工出细活的精心。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认为《都挺好》很重要的突破就是试图扎进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演员们生活化、个性化、细节化的表演风格,使得他们的表演富有层次和心理深度内涵。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在发言中提出,《都挺好》有一个重要的审美发现,就是对生活当中的一种“隐秘的真实”进行了生动、有力的揭示,这个“隐秘的真实”在剧中具体表现在以苏大强为代表的老人的诸多毛病的集中展示,有意料之外的审美惊奇感,同时又有情理之中的熟悉气息。把隐秘的真实一下子凸显到大众面前,是该剧话题能够迅速燃遍网络、纸媒的一个特质。

此外,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研一学生高虹、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王佳洋作为年轻观众代表,以年轻观众的独特视角对该剧作出观后感分享,使在场领导、专家与主创、媒体得以进一步了解当下年轻观众的所思所想。

此次研评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也从多个维度对该剧的创作进行了总结和点评。如今,我们从一个大历史、大叙述、宏大主题表现的时代,逐渐进入到更加关注民生、更加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讲,《都挺好》的出现,有它代表的独特的文化隐喻、文化转型意味。

与此同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人设、反套路的情节设置让《都挺好》深入人心,从中可见主创团队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的探索和与创新。这部写实、深刻且跳脱出常规的现象级剧作,在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作为研评会上的高频词汇,关于“现实主义”的思考和探讨出现在每一位专家学者的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就是要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深入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同声相映,做到不脱离生活、不回避矛盾,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住观众和时间的检验,可以说,《都挺好》是近几年来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它所获得的成功也有力印证了现实主义在文艺创作中的回归与胜利。

编辑:张艳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