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江苏医院之县市级医院①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把患者动态装进“口袋”,医生当起慢病群“群主”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9-04-21 10:49

        2019年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医院协会联合推出大型专题报道——

图片

          昆山,有着独特的区位,高铁连着南京,一脚油门就到了上海,患者就医“往高处走”,实在是太便利。然而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年门急诊服务人次约257万,出院病人6.5万人次,手术2.6万余台,分娩量1.2万胎次左右,工作量位列全省前列。2019年艾力彼公布的“2018全国县级医院100强排行榜”上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名列第六位。

 

         如何把患者留住?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把满足区域内百姓就医需求放在第一位,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把服务延伸到社区,把做好居民健康管理作为目标。    通讯员 史克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彦 蔡蕴琦 张琳

高大上! 手指点点,医生在手机APP上发起会诊
亮点:以云平台为纽带,打造紧密专科医联体

      “我们的医生进驻了一个基于手机的云平台,病人的最新病情随手点开APP就能了解。”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运营管理部主任陈卫琴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这个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搭建的云平台APP。“你看心内科今天住院的有58个患者,他们哪一天入院的、做过哪些检查、用过哪些药、有过哪些医嘱,在手机上都可以看到。”陈卫琴告诉记者,一些连续测量的数据,APP还能自动形成趋势性的示意图,免去了医生再去一项项、一天天比较的麻烦。
       如果患者有要其他科室会诊的需求,医生也只需在APP上点一点,“圈”出希望参加会诊的医生,同时授权开放需要开放的病人检查资料,被“点名”的医生就能收到提醒、查看病人情况,随后文字或者语音上传自己的诊疗意见。目前,这个云平台除了连接起了本院所有科室,首批医疗联盟内的昆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两家医院也都入驻了平台,入驻的医生都可以通过手机“联网”,跨院会诊手指轻点就可以完成。
这套手机端云平台由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信息技术团队合作攻克诸多难点完成。医院为何花大力气搭建这样一个平台?陈卫琴主任形象地解释,手机云平台像一张无形的网,把联盟内的9家医院、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联系到一起。医疗联盟内的医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为联盟内患者服务,实行同步化管理。该院医务处副处长、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伟伟告诉记者,心内科把病床“下沉”到社区,通过平台统一管理,医生把急需手术的病人筛选出来,优先上转入院,康复期则回到社区。去年一年,重症医学科派驻专家,“手把手”帮扶6家二级医院建起重症医学科。部分重症患者就近得到同等标准的救治。产科、新生儿科从孕妇建卡起,实行“追踪”。产妇一旦发生意外,一院的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立刻开启。昆山及周边地区有早产儿出生,能第一时间送到这里的新生儿ICU。“26周左右,或是不满1千克的早产儿在新生儿ICU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该院新生儿科主任朱文英说。

图片
        要补齐短板或是解决难题,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也请“老大哥”来帮忙。“我们有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徐涛院士工作站,也引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多个专家工作室。对专家或是团队每年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工作时间都有具体要求。”该院医务处副处长周伟伟说,医院与“老大哥”们的联络也很实时快捷,“在我们的远程医疗云平台上有疑问的病理切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的团队可以直接看到,给出指导意见;介入手术,精细的导管在进入心脏某个点时遇到了障碍,江苏省人民医院介入科的专家可以看到手术中的影像,直接指导,专家就像站在我们的手术台边一样。”

图片

接地气!医生当起慢病群“群主”
亮点:把慢病患者“装进”手机,分类管起来

       潘颖是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她的手机里“装”着3693位慢病患者。潘颖日常使用的这款APP帮助她将线上的慢病患者进行分类。甲状腺病人856人,糖尿病人1980人,其他疾病65人。下午4点,她刚从昆山柏庐社区回到办公室,当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病人不多。回到办公室,她点开手机APP, 咨询消息这栏显示有37条未回复。“潘主任我这两天血压有点儿高。”“潘主任我最近吃的药剂量够不够?”……潘颖耐心地一一回复起来。“这几位都是老病号了,我对他们的情况比较熟悉。”潘颖通常利用空闲时间回复线上提问,“每天最多1个小时,回到家吃过晚饭再回复下,差不多能忙完。”线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潘颖常建议患者预约合适的面诊时间。潘颖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科室每位医生都是慢病患者的群主,管理着几千号慢病患者。患者可以实时上传血压 、血糖等测试数据,也可在线上提问。大部分小问题通过线上交流就能解决,受到广泛好评,光入群的糖尿病病友就有几万名。

图片
       这些慢病患者如何“跑”到医生的手机里的,这背后是医务人员默默进行着的大量基础工作。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慢病防治”工程,把重点学科的医学专家送到百姓家门口。“工作时间医生们不在医院就在社区。”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运营管理部主任陈卫琴告诉记者,由该院老年医学科刘磊主任和呼吸科陆益民主任牵头,多学科共同推进,医生们走进社区开设健康讲座和义诊,逐个社区把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筛查出来,分类进行管理。在门诊,碰到慢病患者,医生、护士拿出二维码扫一扫邀请患者“入群”。慢性基础病患者实现分类管理后,很多小问题在线上或是社区医院就能得到较好处理,病人不用一趟趟盲目跑医院。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也能得到及时诊治。

高精尖! 小楼里藏着样本库 还能基因测序
亮点:县级医院建起科研楼,拿下众多科研立项

       在医院里,有栋不怎么起眼的小楼,小楼低矮,外观看起来甚至已经有点年月,但却是整个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科研高地”。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耳边是超低温冰箱运行的嗡嗡声。这几台冰箱里是整个医院的样本库,包括血液、组织等等。在县市级医院中,有这样样本库的并不多见,这些样本,被冻存在零下80多度的低温中,有的将成为医学生们上课时的教学工具,有的将成为科研课题研究的材料。“10年前,我们医院的科研立项还非常少,现在光是国自然项目就已经有10项。”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技处处长邓志勇介绍。

图片
       昆山市精准医学中心也落户在这栋小楼里。“目前我们中心已获批了六个项目的DNA测序,包括耳聋基因、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等,这些DNA测序项目都是与临床相关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敖林介绍,以叶酸代谢相关基因检测为例,这是与一种血小板抗凝药物氯吡格雷的使用密切相关的基因检测,具体来说,如果检出是慢代谢型,那么用这种药品的意义就不大了。现在在昆山市内就可以做这项检测,免去了患者奔波,用药有基因指导,自然更加精准了。

院长说:
千方百计满足区域内百姓就医需求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健)

图片
       医院规模、门诊就诊量向来不是陈健院长所追求的。他认为运行结构和效率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他的带领下,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尝试在做减法,将开放床位数由1586张减少至1550张;住院病人平均费用每年以2%速度下降;住院病人平均入院天数从10天减至7.7天,还要努力降到7.5天以下……虽然紧靠上海,陈健院长的办院理念并不只是对标上海,“作为县域医院,我们把满足区域内百姓就医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力争做到大病不出县,同时把服务延伸到社区,把做好健康管理作为目标。”
       在医改进入深水区后,县市级医院该如何自我定位?陈健院长认为在“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主题下,县(市)级综合医院要更加关注人民健康,契合县域卫生服务体系的中心和龙头的定位,在新形势下完成由传统的诊疗型医院向健康服务型医院的转型。其中有三大战略定位至关重要:危急重症救治、高质量医疗与慢性病管理。
      陈健院长认为,县市级医院要以重大疾病为中心,以重症医学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新生儿中心等专病医联体为平台,建立健全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发挥危急重症救治的主体功能;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率、体验良好”的整合型服务模式,比如开设多学科协作门诊、推进日间诊疗等来提高运行效率,推广微创、介入、内镜、快康等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和运行效率;要加强慢性病管理,以疾病为纽带,对于常见病的诊治实行学科细化,对于多发病实行医技护一体化。同时要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老年医学科、营养科、健康管理科、临床药学科等新型学科,推进慢性病全方位、全周期科学规范管理,为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名片: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近百年办院历史,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性公立医院。临床、医技科室50个,江苏省重点专科2个,苏州市重点学科4个,苏州市重点专科9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建有“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医院年门急诊服务人次约257万,出院病人6.5万余人次,手术2.6万余台,分娩量1.2万胎次左右,工作量位列全省前列。

图片

本部院区全景。

图片

友谊院区全景。

图片

广仁院区外景图。
       以重大疾病为中心,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中心、危重症新生儿中心及重症医学中心等急危重症专病救治体系;针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高质量医疗,医院大力发展日间诊疗服务,目前医院开展日间诊疗的科室有20个,在总科室中占比60.6%;慢病管理急性诊疗需求不高,长期动态管理需求更大,医院探索建立以病变器官为中心的管理平台建设,连接家庭医生-社区-综合医院,建立起区域慢病管理平台与分级诊疗模式。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