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聚集南京 反思与展望中国科幻小说“出海”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2019-04-22 18:34

图片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流浪地球》大获成功之后,中国科幻受到了空前关注。420日,由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社、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先锋书店主办的“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中国科幻小说出海反思与展望”论坛,在先锋书店老钱工作室举行。韩松、宝树、赵松、飞氘、糖匪、王侃瑜、陈楸帆等科幻作家和批评家严锋、何平汇聚一堂,热议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发展。

从小众走向大众,热度背后有忧思

“老钱工作室是老船改造出来的,地板是一条船甲板拆下来的,今天也巧,找到这样一个场所和题目非常吻合。”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平主持论坛,他称自己以科幻作者之外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思考当下的中国科幻文学,“感觉到一种现象的存在,似乎《流浪地球》‘出海’之后,本来大家还能够安静写作,现在大家都安静不下来了。”何平认为,科幻文学应该体现科学维度、幻想维度、文学维度,但从这三个维度来衡量现在的科幻文学,严格来讲很多作品是不及格的。“有些作品科学意识特别落后,缺少当代的科学意识,能叫科幻文学吗?有些作品没有未来感的幻想性,能叫科幻文学吗?还有些作品文学不过关,能叫科幻文学吗?当然不能。”他说,现在科幻文学应该到“清理门户”的时候了。

可以去蹭热度,但不要被热度裹挟

从《三体》出版,到刘慈欣、郝景芳相继获得“雨果奖”,再到《流浪地球》刷新票房纪录,中国科幻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关注,甚至在全球产生影响。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严锋,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分为三个时期。“一个是‘后《三体》时期’,《三体》出版我觉得是科幻史决定性的事件;然后是‘后雨果奖时期’,‘后《三体》时期’让科幻爱好者士气大振,向整个社会辐射泛化就是‘后雨果奖时期’。‘后《流浪地球》时期’就是一个爆炸,不是文学事件,而是完全变成社会事件、文化事件,辐射的空间巨大,一部科幻片完成了一次大爆炸。”

这样的热度在严锋看来是好事,但需要保持清醒。“虽然热度并不代表质量,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热度。可以去蹭热度,但是不要被热度所蹭,不要被热度裹挟,而是追求自我上升。”

科幻是舶来品,适应土壤生根发芽

在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看来,科幻文学本身就是一个舶来品,怎样适应土壤,然后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值得研究。他认为,科幻文学“出海”实际上是一个中西方文明的对话。

韩松介绍说,中国第一个科幻“出海”的先躯叫郑风光,今年是他诞辰90周年,他以《火星建设者》获得了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会大奖。而中国科幻真正受关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最开始包括叶永烈等几位作家受到关注。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幻小说的繁荣期到来了,期间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2006年,刘慈欣最重要的作品《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后来在座各位不断被邀请访问各国文学节等等,都有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去。

韩松认为,科幻是世界性的语言,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忧思。“现在全球都在讨论‘灰天鹅’‘黑犀牛’、能源生态危机、宇宙的归宿……科幻就是通过逼真的想象创建了一个蠢萌的‘异托邦’,帮助这个时代的绝望者,在现实中找到了一个避难的空间,成为世界性语言,这是我对‘出海’的理解。”

心态有点焦躁,一些问题被掩盖了

“今天,虽然中国科幻小说越来越走向繁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科幻小说所面临的一些危机。”科幻作家宝树表示,科幻界现在心态上有点焦躁,在创作方向上也需要认真思考。“一些问题被掩盖,别看我们大家都有这么多作品发表,其实读者基础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我们的作品外译“出海”并非意味着一种成功。我们是为谁创作,是为了可能到国外拿大奖,还是为读者去写作,还是为我们自己的文学梦想。”“这样一种中国科幻‘出海’,对我们的创造主题、题材风格会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这是很有意思、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大家要想都‘出海’的话,要考虑写什么东西?外国人喜欢看什么?其实如果写得好了被国外接受,能‘出海’、能得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东西,而不是我们为了追求这个才去写作。”

“出海”这个话题对于作家飞氘而言,没有太多的经验,“但我有些困扰,我写了一个题目《中国科幻是什么?》,难道中国人写的就是中国科幻,假如在座的作者改变了国籍是不是就不是中国科幻?我想是否可以说,在本地思考人类,虽然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写作,其实我们是都想要替整个人类来思考未来。”

借助海外市场,接受全球化的考验

科幻作家陈楸帆表示,对科幻产业整体思考包括创造上,我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最关键的就是多样性的缺失,题材的开阔,风格的探索以及对文学性更高追求。”陈楸帆结合自己在“出海”过程中的感受,认为“出海”更多是走向美国。“所有的市场、所有语种其实多多少少是以美国市场为一个导向。只有你在美国市场打开了局面、获得了认同之后,其他的语种才会跟进,这是一个不争的实施,《三体》也是一样。”

“我觉得通过海外市场的接触会带来很多可能性。我们看到在影视领域,美国市场可以规模化地制造影视IP,它是以整个全球电影市场做为庞大支撑,很多片子在美国本土票房亏损,但因为有了庞大的全球市场才有底气、实力开发新的科幻故事和题材。如果我们想要在科幻的IP包括文化输出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去借助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为首这种英文市场的强势的辐射力量。”

陈楸帆说,“我们肯定需要走出去,如果我们想在科幻这个领域不管在文学还是电影上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接受全球化,接受全球市场的考验。”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