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力荐,琼•狄迪恩回忆性散文《蓝夜》问世
来源:扬子晚报扬眼
2019-05-09 16:51

 图片

美国女作家琼·狄迪恩。   出版方供图。

美国著名女作家琼•狄迪恩的回忆性散文《蓝夜》中文版已于近日上市。这是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狄迪恩献给挚爱的女儿的告别之书,被称为美国版的《我们仨》。《纽约时报》书评人、普利策奖得主角谷美智子称赞道:“读来令人心碎。这是对失去的热切追索,跟死亡与时间的悲伤斡旋。”

图片

蒋方舟在自己微博上分享,将狄迪恩称为自己的“白月光”。“一开始接触到她的作品,就立即被她文中所体现出的真实所打动。她让我知道真实是抵御逆境最好的方式,能让人在混乱中依然保持清醒。”   

这本令人心碎的新书《蓝夜》,记录了唯一的女儿金塔纳因病离世后,狄迪恩痛苦纠结的心路历程。这是狄迪恩对女儿金塔纳充满爱意的描述,也是一位母亲的告白之书,她努力用文字战胜自己的悲伤:文字是这位作者试图理解空洞生活的媒介。

狄迪恩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都卓有建树,在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中国读者对她却不是很了解,原因就是国内非虚构写作起步相对较晚,读者还不太熟悉这种文体。

狄迪恩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许多评论家一致认为她的文字无可比拟,“既有海明威霹雳般的清晰利落,又有亨利•詹姆斯的蜿蜒深邃”。

文艺批评家约翰•利奥纳德评论:“我一直试图找出她的句子总是比你我的要好的原因……或许是一种韵律与节奏。它们出其不意地向你扑来,像精练的俳句、像激光冰锥、像浪潮。即使是文字周边的留白也别有意味……”

除了作家,狄迪恩还有很多身份。狄迪恩年轻的时候,酷酷的外表和冷静犀利又不失女性温柔的笔锋让她成了无数文学青年的偶像;2015年,80岁的她还拍摄了Celine的墨镜广告,成了时尚界的热议话题;根据她的故事创作的纪录片电影《中心再难维系》,豆瓣8.3分好评,荣获第68届美国剪辑工会奖;由其担任编剧的电影还曾获得戛纳电影奖、奥斯卡奖、金球奖和格莱美奖等奖项。

狄迪恩在她的作品中探讨了爱与失去,政治与地域,社会动荡与寻找生存意义的主题。We tell ourselves stories in order to live(为了生存,我们讲述)是她最荡气回肠的一句名言。目前国内已引进的狄迪恩作品主要有《奇想之年》《蓝夜》,此外,她备受好评的杂文代表作《向伯利恒跋涉》中文版也将于今年与读者见面。

 图片

琼·狄迪恩在讨论书稿。出版方供图。

译序】

爱是肝肠寸断

雨珈/

识狄迪恩,是在《奇想之年》。

我被她惊吓到。

是的,是惊吓。她写丈夫猝然离世、女儿接连昏迷这些密集的重大打击,细微至极,读者尚心痛不忍,难以想象作者是如何回忆起那些点滴细节,再大悲大痛一场的。但她就能毫末不遗却又冷静克制,还能让你心中时时涌动着一股肆虐的暗流,看到那汹涌的深情。

《奇想之年》里的狄迪恩,总让我想起身上有优美花斑的母豹,受了伤,蜷在角落,深邃的眸子里是黑漆漆的伤痛;她的文字就是她痛苦压抑的低吼,也是她医治伤口的良药。讲完了,她站起来,放手,作别。豹子,还要奔跑。她还要履行对女儿的承诺,“我在你身边”。

图片

琼·狄迪恩与女儿。  出版方供图。

《蓝夜》来临的时候,女儿也走了。

我认识的狄迪恩,变成一头母鹿。她就站在我面前,美丽的眼睛里全是幽蓝的哀伤。她的忧郁,她的情绪,全是脆弱的,易碎的。她不再勇敢了。

她不能勇敢了。她诉说的一切,仿佛喃喃呓语,仿佛绵长忧伤的梦境。既然是梦呓,尽管有时模糊难辨,却也不需要什么克制,不需要什么遮拦,所有的思绪都是那么坦白直接,让有心的人来听来哭。(只有在最后写自己暮年的孤独与病痛时,是平静的,克制的。而这种平静克制,却更让人心碎。)《奇想之年》带给我惊诧的伤痛,像刺入胸口的匕首;《蓝夜》则是久病之人血管上密密的针眼,疼痛慢慢浮上来,反反复复,无计可消;终于,你面对这无望根除的伤,想着漫长的时光都要与此相伴,泪水终于决堤,一溃千里。

有一首小诗说:“从来没有欢乐的结局,结局总是最悲最伤。”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永别。

我看狄迪恩在书中重复蓝夜到来的光景,重复关于孩子的语句,重复女儿写过的诗,重复金塔纳婚礼那天发辫中的千金子藤、鸡蛋花文身,重复地反思自己在她童年与少女时期扮演的母亲角色,重复着“时光流逝”。

图片

琼·狄迪恩全家照。 出版方供图。

其实满篇都是四个字:肝肠寸断。

爱的结局,不就是这四个字吗。就像《奇想之年》中写的,稀松平常的日子里,“破晓的天空万里无云,空气温暖而湿润。”“然后——就没了。”

面对离别,我们所有的挣扎与抵抗,都是那么无力。唯有接受,唯有想念,唯有倾诉。

C.S.刘易斯在悼念亡妻,讨论信仰的作品《卿卿如晤》中写,自己经历了挣扎与悲恸之后,最终目送妻子“回眸一笑,转身归向那永恒的清泉”。

我们自然希望亡亲释然而笑,而悲痛则留给依然挣扎的生者。余生,我们怀念;我们用眼泪、梦境、画笔、文字、语言,千方百计想留住他们。

也许,我们的举手投足,已经变成了他们。也许,在他们离世的那一瞬间,就从人间搬进了我们心里。

《奇想之年》的最后,狄迪恩说要放手;《蓝夜》的最后,她却说,我没有一天不看见她。

图片

琼·狄迪恩。  出版方供图。

固执地活在回忆里,未尝不是一种救赎。

我无意去分析她的文字风格、遣词造句,我只想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拥抱这只忧伤的鹿。她孱弱的血管中流动的全是眼泪;她像风中之烛,焰心里跳动的全是奔涌澎湃的悲恸。你很好,你多么坦诚,多么炽热,金塔纳没有兀自走向那永恒的清泉,她住进了你心里。

几年前,我翻译过一本书,讲的是自己的疾病和生死。那之后我便不再避讳“生死”这个话题。狄迪恩更教会我,让思绪宣泄,去表达感情,如此大概就是对身边人最好的爱。

所以,带着这依然感染我的夜之灰蓝,趁时光尚好,我要热情感谢我的家人,我要你们生命长久,要你们常伴左右;谢谢我的伴侣,听我倾诉与狄迪恩共度的蓝夜,谢谢你给我温暖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愿我传达了狄迪恩心中的蓝夜。

愿捧读狄迪恩的你们,赤诚地相信爱,付出爱,也收获爱。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