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贝聿铭
贝建中(左)、贝礼中(中)和贝聿铭(右)。网络图片
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当地时间5月16日逝世,享年102岁。他的儿子贝建中于当地时间周四告诉《纽约时报》,他的父亲在夜间去世。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从17岁离开中国远渡重洋,美国成为他的事业起点,但他在《筑梦天下》说:“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对于家乡,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
2年前,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前夕,正值贝老百岁寿诞之际,扬子晚报记者专程赴纽约,专访了贝聿铭的次子贝建中。2年后,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又将启幕,贝老却驾鹤西去,只留下无数作品,撒落人间。
从对贝建中的采访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一代大师的“中国魂”。
本报记者石小磊与贝建中在纽约贝氏建筑设计事务所合影
贝建中眼中的父亲
Q=记者
P=贝建中
Q:你成为建筑设计师,是受父亲的影响?
P:我进入哈佛大学后,专业选择了物理和数学。后来我决定要改变,因为我同时还喜爱建筑,所以就改了专业方向。当我告诉他,我要学习建筑的时候,他说“Well,alright”,但他从没把我推往那个方向。
Q:北京香山饭店是你父亲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这个作品似乎没有引起传统和现代建筑的讨论?
P:我们从1978年开始这个项目,那时候中国建筑仍然处于旧方式中。所以对我父亲来说,这是个大挑战,因为他不仅想建一栋房子,更想展示给中国建筑家,建造一座既现代又中国的建筑是有可能的,所以这得是一栋有“中国根”的房子。事实上他的每个建筑他都会从所处的地点寻找灵感。
Q:苏州的园林对他启发大吗?
P:当然,我认为就算是香山饭店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启发,关于怎么把中国根融入现代建筑中。
Q:“中国根”会出现在你的设计中吗?
P:我得说,我和父亲并不具有相同的背景,我出生在美国,并且在这里接受了全部教育,我只能说很少一点中文,所以我是一个美国建筑师。但,就像我的父亲,不论在哪工作,我都会努力在建筑的所在地寻找灵感。
Q:你父亲对你们严格吗?
P:我可以说这是真的,我们都几乎是被母亲而不是父亲养大的,因为他总在非常忙碌地工作,母亲照顾我们并负责我们的教育。
Q:他的工作带给他一些压力,比如说卢浮宫的项目,他会怎么处理?
P:我不知道,哈哈,他并不把工作带回家,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过我母亲对于他的事业给予了很大帮助。
他在1981年开始了那个项目,那时密特朗被选举为总统,但他谁都没告诉,他秘密去了巴黎,并在卢浮宫里行走来理解这座博物馆,关于怎么解决建筑上的问题来让卢浮宫更现代。
百岁贝聿铭:从苏州走向世界 原载于《扬子晚报2017年4月24日A7版》
扬子晚报记者 石小磊
5月20日,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将在南京召开。海内外各领域江苏人将赶到南京“赴约”,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汇智聚力。本报今起推出《约在江苏,共筑梦想——走访海内外江苏人》连续报道,回望他们与故土的牵绊,畅想美好未来。
“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贝聿铭
从贝聿铭到“贝氏”建筑
4月11日上午9点不到,记者来到位于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257号、贝氏建筑事务所所在的大楼,在电梯口正遇上前来上班的贝建中。他身材高瘦,五官立体,并不十分具备典型的东方特征,但一句“你们好”的普通话,发音地道。
走父亲的路,事实上并不是年轻时贝建中的第一选择。但从小受父亲影响,最终还是让贝家兄弟不约而同选择了继承父亲的职业生涯:大哥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二哥贝建中和弟弟贝礼中则成了建筑设计师。
1992年,贝聿铭从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退休后,贝建中和贝礼中兄弟创办了贝氏建筑事务所,父亲成了儿子公司的“顾问”。
贝氏目前有差不多一半的业务都在中国,这也是格子间的工作台前,不少伏案工作的设计师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的主要原因。有意思的是,设计师交流说的是英语,案前却张贴着毛笔字书写的中国诗词。
在如今的建筑界,“贝氏”已然成为一个品牌,但老实说,这个品牌仍属于贝聿铭。贝礼中说,他把这种压力视为挑战,并努力去开创自己的风格。
像很多中国家长一样,退休后的贝聿铭给予了儿子大力提携。他晚年不少作品,比如中国银行总部大楼、苏州博物馆、中国驻美大使馆、澳门科学馆,都让儿子担任了主要设计师。
“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身为苏州望族后代的贝聿铭,实际上并非生于苏州。“他在广州出生,在香港、上海都住过。我们的家庭是中国传统家庭,所以他经常会回苏州参加家庭团聚。”贝建中说。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留学。他于1955年创立贝聿铭联合事务所,并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但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不忘家乡,“他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在苏州生活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3个月,为什么贝聿铭却认定自己是苏州人呢?贝建中认为,以狮子林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对父亲的影响追随他的一生。
当时的狮子林是贝家的私家园林,贝聿铭年少时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光影在石头的缝隙和窟窿中肆意穿梭,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年少的贝聿铭带来无穷的幻想。几十年后,他仍对那种叫作“种石”的技术赞叹不已:工人将太湖石凿出洞来,放入水中,潮起潮落,石头粗糙的棱角变得光滑,十年或二十年后,工人们才会搬走石头用来布置庭园。“从建筑最初的设计,经过施工最后竣工需要几年时间,这漫长的过程如同庭园中的造石。”
根植于苏州的贝聿铭,近年来尤其怀念家乡,桃花坞年画、西花桥巷让他魂牵梦萦,鸡头米令他念念不忘,这种儿时的美味,在纽约吃不到。
“最亲爱的小女儿”
本世纪初,贝聿铭再次回到家乡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眼下正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上,展示了2004年贝聿铭就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写给吴良镛院士的信件。在信中,贝聿铭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理念:“我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落成后的苏州博物馆已然成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对于贝聿铭来说,设计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曾说:“我坚信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贝建中深刻领会了父亲设计理念的精髓,并将其传承、发扬。这在他领衔设计的南京六朝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设计六朝博物馆的过程中,贝建中多次来南京实地考察,寻找灵感。“我去了南京很多次,我很高兴这次设计让我更好地了解南京。”
目前,贝氏建筑事务所正在进行的项目中有一个就位于水乡周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在周庄又将见到一个贝氏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