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起源于江南,可吴姓的始祖吴太伯(又称吴泰伯)最初不是江南人,也不姓吴。
他千里跋涉从西北来到东南,如同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穿过大半个中国只为“逃避”,没想到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两三千年前的周朝,长江虽然隔开了江南与中原、蛮荒与文明,但双方的最高领导人,是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
为了避位来到南方
他原来姓姬,父亲叫姬亶(dǎn),传说是黄帝的后裔,后世尊称为古公亶父(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争议)。在商朝的末期,古公亶父带着部落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
古公亶父的正妻叫太姜,是丈夫创业的贤内助,古公亶父遇到部落大事都会和她商量。西汉刘向著的《列女传》中说她“贞顺率导,靡有过失”,意思是对老公很专一、顺从,自己先做表率、再教导他人,从来没有过失。她就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太姜生了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儿子们渐渐长大了,古公亶父考虑谁做接班人。三个人都很优秀,可是他最疼爱的是三儿子季历,更关键的是,季历有个儿子叫昌(即以后的周文王),气度非凡,有人主之相。古公亶父说:“让我们家族兴旺的人,难道就是姬昌吗?”
他想把位置传给老三,以便将来昌能够继位。可是按照部落的规矩,他只能传给嫡长子太伯。
于是,他开始纠结,常常露出烦忧之色。
太伯和仲雍渐渐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兄弟俩一商量,不如跑吧,这样,老三就能名正言顺地继位了。
于是,一次父亲生病,两人说要去衡山采药,悄悄带着家人,远走他乡。
后来亶父病逝,太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和其他人都请求太伯即位。太伯不肯,等到丧事完毕,带着二弟再次出走。
不久,季历被商朝暗害而死,太伯、仲雍又返回岐山奔丧,姬昌又请求太伯即位,太伯还是不肯。
孔子在《论语》中云:“泰伯(即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意思是他的道德高到极点,三度让出天下,人民不知道如何称颂他的至德。
司马迁《史记》有三十世家,太伯位列“第一世家”,上载: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荆”原意指灌木,荆蛮,是周人对粗野、不开化地区的贬称,荆蛮到底是指哪里,史书上有不同见解,可能就是虚指江南大地。
“文身断发”,指纹身和剪发,这是东南沿海或沿大河边一带人的习俗,身上纹动物图案,源于图腾崇拜。太伯以行动表示:我已经彻底变成蛮人,再不会回去了。
从此,他们和亲人天各一方,共明月兮隔千里。
太伯落脚江南的地方叫梅里,即现在无锡市梅村镇。传说梅村古称“蛮村”,因为太伯喜欢梅花,曾经带领百姓广植梅树,为了纪念太伯,改为梅村。
不过,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还有争议。
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他的有上千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君主,尊称为吴太伯。
“披麻戴孝”的由来
太伯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教当地人栽桑养蚕、饲养禽畜。
他在梅里营建了一座城堡。商朝末年,北方大乱,这里却像生活在世外桃源,这是江南史上第一座城池,遗址一直保存到唐朝。
太伯治理南方49年,活了91岁。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悲恸欲绝,哭声震天。老百姓争着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漫山遍野的花草都被采摘光了。后来的人不忍心空手前去,聚众商议,想起太伯生前最喜欢种麻,于是大家采麻束系在腰间,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哀悼。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后世,就是“披麻戴孝”的由来。
太伯一生没有儿子,去世以后,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继续开拓太伯奠定的基业。在吴姓的发展史上,仲雍的地位仅次于太伯。
传说仲雍在位5年,活了92岁。仲雍去世后,吴人把他葬在虞山(今江苏常熟虞山)。
仲雍死后,又下传三代到章。他因为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所以改名为周章。
此时,周武王已灭掉商朝,建立周朝。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正式封周章为吴国国君。
如今梅里还有多个遗址
如今在无锡梅里,还留下了太伯(现在多用泰伯)遗址。
泰伯墓,位于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
伯渎河,为泰伯开凿的河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西攻楚国、吴王夫差北伐齐国,都曾通过伯渎河。无锡清名桥附近,有运河分支,流经梅村镇至常熟,这就是伯渎河。
泰伯庙,位于伯渎河畔,如今的庙是在明清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一天,周围百姓纷纷前往瞻仰朝拜。
“吴”是怎么来的
吴国是江南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在《说文解字》中,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夨、口。”夨,读作cè,意思同“侧”,倾头,倾侧。
“吴”字原始意义是:当猎人发现猎物时,一边奔跑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又指一个人脑袋微偏,手上比划着,大声说话。《诗经·丝衣》中有“不吴不敖”,意为既不出声,又不傲慢。
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渐写成上“口”下“天”。
为什么东南一带称为“吴”呢?
有人认为,“吴”字是太伯、仲雍是两兄弟带来的,太伯成为国君,仲雍成为大祭司,就是负责祭祀的人,地位很高,在北方,叫做“虞”。古时“虞”和“吴”同音,于是到南方改为“吴”。
也有人认为,在两兄弟来之前,“吴”已存在。古时,江浙一带人说话口音和中原人不一样,要想让中原人听懂,江浙人就得借助肢体动作,大声说话才行,由此称这一带为“吴”。
目前对为何叫“吴”还没有定论。
为什么称为“句(gōu)吴”,同样有多种说法。
1、“句”是尊从的意思,表示太伯尊重吴这个名称;
2、“句”只是一个虚词,没有实在意义;
3、中原称南方为“吴”,“句吴”只是当地的方言,等等。
吴国后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
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由于太伯无后,吴姓为仲雍后人,因此仲雍被称为血缘始祖。
吴姓有多个起源,而这支吴姓,已走过3000多年的岁月,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人丁也最为旺盛,是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自太伯来之后,东南如同打开一扇窗,北方文明之风吹进来了,吹过了绵绵青山、纵横湖泊,吹走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叶,吹回了飞燕。南方跟在北方大哥的身后,埋头悄悄追赶。到春秋后期,吴国已能北进中原,雄视天下,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
那么吴国走向强盛,是缘于谁呢?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