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风]520,南京705名中学生在龚学明亲情诗中度过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19-05-21 12:14

[新诗风]520,南京705名中学生在龚学明亲情诗中度过

图片

 (520亲情诗朗诵会现场)

“520”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以其“我爱你”喻意,在人们的心间温暖。5月20日下午,南京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705名学生在一个特别的主题中度过:他(她)朗诵和聆听一首首情感浓浓的亲情诗歌,在文字和声音中持续感动;诗人龚学明对自己借助半生美好而伤痛的亲情经历创作而成的诗歌进行剖析,将同学们带进了一个温馨又沉重的家庭和世界,让同学们体会到亲情之乐、之宝贵、之伤悲……他要同学们朗诵会结束后,回家见到爸爸、妈妈时大胆地喊出“我爱你”;他要同学们都拿起笔,以诗的形式写出心中的爱和痛。

图片

(诗人们合影)

校长洪福:以诗歌培养孩子的价值体系

5月20日下午,南京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科技楼一楼偌大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除了满眼的青葱面孔,还有众多家长前来。扬子晚报时政部主任黄建国、扬子晚报《诗风》诗刊主编龚学明、溧水区作协主席潘惠明、溧水区诗词楹联协会主席杨金保、溧水区作协副主席方述怀、溧水区朗诵家协会秘书长管松以及在溧水的诗人毛文文、刘四清、朱银梅、戴馨真等应邀参加。活动由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和丘陵文学社联合举办,由丘陵文学社社长、诗人张国安主持。
这场520亲情诗“懂得感恩、吟咏亲情”朗诵会,是为了讴歌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讲好亲情故事,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吟咏亲情的能力,提升诗学修养,丰富拓展该校伯纯校本课程内涵,也拉开了该校庆祝建国70 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图片
(亲情诗朗诵会现场)

校长洪福在致欢迎词时说,今年是建国70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70年光辉历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殷实、富足的小康社会阶段,亿万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在这个感恩的时代,在这个书声朗朗,诗韵留香的岁月,我们满怀喜悦和憧憬,隆重举行“吟咏亲情,懂得感恩”主题诗歌朗诵会,希望通过比赛,不仅提高学生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朗诵水平,而且培养懂得感恩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师生读书、读诗的兴趣与热情,使大家在诗歌朗诵中沐浴传统文化的恩泽,受到中华语言文化美的熏陶,受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当今之时,我们更需要诗和远方,要有梦想。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价值体系。今天也请来了众多家长,共同来弘扬传统文化,一起进行感恩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为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图片
(洪福校长)

张彦顺副校长说,亲情,大概是人类最纯粹、最美好的情感了。这份亲情,我想有三个范畴:首先,这份亲情源于对祖国的热爱,有国才有家,所以,我们今天活动是庆祝我们伟大祖国建国7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其次,这份亲情源自与生俱来的对于家庭的依恋;除此之外,亲情还有一个模样,那就是每天10多个小时的陪伴和教导我们的班主任和老师所给与我们同学的爱,那是超越血缘的博爱。亲情,用诗歌来书写,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充满了诗意。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考试,作文要求都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诗歌在作文考试中似乎是无用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诗歌学习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考试中重要内容;诗歌活动是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社团课程之一,学校有文学社团,叫“秋湖”文学社,有诗社叫“源池”诗社,在刚刚结束的汉语周活动中,我们初二年级还代表溧水区参加全市大赛,荣获了南京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图片
(张彦顺副校长)

对于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如此重视对学生的诗教,诗人龚学明表示非常感动。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同学们非常棒,对诗歌的理解很到位。这说明学校在诗歌教育方面的成效突出。据他所知,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在诗教方面走在全区乃至全南京市、江苏省前列。这要感谢学校校长洪福,感谢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彦顺,也要感谢张国安等一批扎扎实实探索诗歌教育的老师。以上是作为在省级重要媒体从事诗歌传播教育的编辑的心里话。

创新:比赛朗诵亲情诗,让理解更到位

这次朗诵的亲情诗全部选自龚学明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亲情诗集《爸爸谣》,学生们各自选定诗篇。先由溧水金牌主持人管松作精彩的配乐朗诵示范,他朗诵了诗集中的经典之作《爸爸谣》《雪宝》,对朗诵中的情绪表达和气息控制等进行演示。然后,学生选手依次登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们朗诵中既认真把握,又进行发挥,不少同学进入诗意角色,自己先受感动。

图片

(魏泽安朗诵《印象》)

图片

(方欣燕朗诵《暮色》)

图片

(陈雨乔朗诵《头发》)

图片

(夏涵朗诵《爸爸谣》)

龚学明:亲情诗由来已久值得去写

龚学明在朗诵会上作了《亲情诗的欣赏和创作——以“爸爸谣”为例》的讲座。
他说,亲情诗在中国诗歌起源之时即已出现。我们惊喜地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找到了亲情诗歌,并且不止一首。《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诗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与亲情相关的诗歌。《诗经》中,至少有6首亲情诗。其中,最经典的是儿子悼念父母的诗《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其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等经典诗句,被后人一再引用。
古今中外都有亲情好诗。亲情诗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绵延不绝。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兄弟之情难舍难分。
历史上,表现母子亲情的诗歌特别多。
唐白居易《母别子》:“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多么感人肺腑。
今人有李瑛《挽歌:哭小雨》,白发人送黑发人,欲哭无泪,感人至深;
顾城写有《给我逝去的老祖母(之一)》,还写有《回家》,是一生中最后一首抒情新诗,写于1993年9月3日于飞机上 ,是写给他的独子Sam(Samue,桑木耳)的。顾城1993年10月8日自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爱子之心强烈,自杀只能是一时的冲动。
外国诗人也多亲情诗。大诗人叶芝(爱尔兰)写有《母亲之歌》;里尔克(里尔克)也作有《母亲》。

图片
(龚学明讲解亲情诗史)

龚学明对《爸爸谣》中的一些诗歌进行了创作思路和艺术追求的解析。
诗歌《泾上》是诗集中第三首,足见其重要。泾上这个地方引申出了诗集中此后所写的一切,包括他的爸爸,他的生活、他和他妈妈的生活,和一家的生活。这首诗在写作中,首先是写实的,有不少的叙述。如,夜饭花,这种花,在他的记忆中实在太深刻了。但诗歌肯定不能只是客观的叙述,他从来没有进行过客观的叙述。如果只是叙述,也一定是有选择的叙述,比如“没有玫瑰,只有夜饭花”,这里面出现了两种花,一种很洋气,一种很土气,这是有意识的选择。
《印象》意犹未尽,故继续投入宝贵的感情。重点抓住童年和少年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以一年四个季节的变化,抓取意象。写出了村庄的美丽、忙碌、寂静、无奈。
《暮色》这是一首伤感中又略有温馨的诗,这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这是真实的记忆。在写作时,他完全回到了少年时候,以一个孩子的心情、眼光来写。诗中,有诸多的细节,如在黑色中看到有妇女的影子走近,像他的妈妈,他心急而又惊喜,就喊“姆妈”(苏南话),但来的人不是他的妈妈。这样的细节是真实发生的,这样写一是对过去的怀念,舍不得不写,二是加深表达他的急于见到妈妈的急切心情。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暮色”的理解,有时空意义上的暮色,即傍晚逐渐暗下来的天色,更有诗歌意义上的暮色,即暮色是象征。

图片
(龚学明在讲解诗集《爸爸谣》中的亲情诗)

诗歌《爸爸谣》是这本诗集中最重要的诗歌。为什么要取名“谣”?唯有谣,才能与作者的心境匹配,一切都已经过去,从前的事情那么悠远,像一首首谣曲,我们能唱起,但不能抵达。谣曲旋律优美,一唱三叹,让人无奈而伤感。”爸爸在天上/在地上/在干净的地方“,在诗中反复地出现,让人怀念,感觉到爸爸的存在,只不过是太遥远了,不再相见了。
《100岁》是一次次诗意“算术”。这是个真实的事情。在家的白墙上,用铅笔把一家五口的年龄一一加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加。怎样才能使这首诗有内涵、有深度?作者选取的是两种心情:1,相加的年龄总是不大,我们太年幼,我们还没有到工作、劳动、替父母分忧的年龄。我们很焦虑,希望年龄的数字快快长大:2,年龄突破100岁的惊恐,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开始衰老。这时候,希望年龄的数字不要再长大。

图片

(孩子们听讲座时聚精会神)

附:亲情诗集《爸爸谣》诗歌朗诵比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初二(5)班方欣燕《暮色》:“所有的人都会遭遇暮色,我的惊恐早早到来。让我知道美好的对立面,提醒生活厚冷需要深思”
初二(13)班王婕妤《头发》:“当头发以外在的形式出现,我们从一个角度看懂。年轻时,我们以瀑布抗争,黑色的流水倾泻这源源不断地恨——被曲解的爱和美”
初二(2)班魏泽安《印象》:“蚕豆花上亲切的眼睛,山芋藤越爬越远……”
二等奖:
初二(1)班夏涵《爸爸谣》:“我与爸爸相遇,神将意识分赠,我的哭泣源于留恋,爸爸不再念旧……他在另一些圣人的路上留下箴言和爱”
初二(6)班陈雨乔《地震》:“你有过眩晕的感觉吗,心跳气喘记不住数字,只有一个念头:孩子好吗?”
初二(8)班吴子文《泾上》:“在我之前,爸爸就是泾上村,在爸爸之前,泾上村延续贫困和茅草的拼接。”
初二(14)班方乐《100岁》:“一户人家的100岁承载忙碌,生活的分蘖风风火火,少年突然慌张……”
初二(9)班孔希泉《逆光》:“但我已不能回到那三间瓦屋,父母和三个孩子的五口之家,透明的爱和旺盛的生长,日子与日子赛跑,跃出少年的边界。”
三等奖:张宇昕(3班)高 亿(4班) 潘亚杰(7班)王叙婕(10班)章忻彦(11班)曹 越(12班

溧诗文 扬新
来源:扬子晚报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