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是怎么来的?(《江南百家姓》10)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6-05 20:05
他才华横溢,短短百字的小品文传诵千年,入选了中学课本;他的想像力丰富,写的志怪小说,不仅“创造”一些新风俗,如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而且天马行空、奇特瑰丽,让今人看了也瞠目结舌。他就是吴姓名人之一,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
文章被称“吴均体”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吴均生于宋,但成名于梁。
他是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小时家里贫穷,但喜欢读书。10岁时,宋亡,齐朝连头带尾24年,改朝换代到了梁,当时的“作协主席”沈约看到他的文章后,连连称赞。
梁天监二年(503年),就是梁朝刚刚建立的第二年,他35岁,吴兴太守柳恽召他担任主簿,相当于秘书,常常和他一起赋诗。后来他担任过几个省部级领导的秘书,最后柳恽将他推荐给了梁武帝,梁武帝非常赏识,让他参与朝会。
吴均的看家本领是写山水小品文,融情于景,自成一家,吸引了粉丝无数,纷纷模仿他的风格,称为“吴均体”。代表作为100多字的《与朱元思书》,许多中学生都会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短文音韵和谐优美,文笔简洁传神,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悠然神往,顿起避世退隐之志。
纪念屈原包粽子由来
《齐谐》,是古代先秦神话集。齐谐,有人认为是人名,姓齐名谐,结论不一。刘宋年间有《齐谐记》,已佚,吴均写了《续齐谐记》,是一本神话志怪小说集。一些习俗,第一次记载即出自这本书。一篇写屈原的故事,大致情节为:
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纷纷哀悼。到了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扔进水里来祭奠他。东汉建武年间,有个长沙人叫区曲,大白天忽然看见一个士人,自称三闾大夫。他对区曲说:“得知你正要来此祭奠,很好。但这些年大家送来的东西,全被蛟龙偷去吃了。今天你如果有什么东西要送的话,可以塞些楝树叶,再用五彩线缠上。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最害怕的!”区曲照他说的这样去做了。今天,老百姓们在五月初五包粽子时,还要包上楝树叶、缠上五彩线,这便是汨罗河的遗风啊。

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根本没有提到粽子。同样,端午节在屈原之前也早就存在,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楚地的风俗,端午节、吃粽子和屈原都没有关系。
《续齐谐记》第一次将屈原和端午节、粽子相连,此时距屈原去世已750年以上。从此,人们对这个故事不断地补充,这个风俗渐渐被大众接受,流传至今。
重阳节当登高避灾
书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个人叫桓景,因为突发大瘟疫,他的父母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天,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系茱萸的习俗,此前已有文献记载,但关于重阳节的神话传说以及重阳节避灾,则是源于这本小说。
丰富想像让人惊叹
《续齐谐记》中还有一些小说,想像力极为丰富,有名如阳羡鹅笼。
阳羡有个人叫许彦,背着一笼鹅赶路,遇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说自己脚痛,请求进入许彦的鹅笼中。许彦以为他开玩笑,结果书生真进了笼子,笼子没有变大,书生也没变小。他还和两只鹅坐在一起,鹅也没有受惊。许彦背着笼子走,也不觉得重。
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时,书生从笼子出来,为了答谢许彦,从嘴里吐出一个铜奁子,装有丰盛的饭菜。酒喝数巡,书生从嘴里吐出一个女人,十五六岁,衣服华丽,容貌绝美。一会儿书生醉倒了,女人悄悄对许彦说,自己并不爱他,所以在肚子里藏了另一个男人,接着从嘴里把男人吐了出来,大约有二十三四岁,对酌甚欢。这时书生要醒了,女子吐出一屏风遮住书生,自己抱着书生睡了过去。
那男人对许彦说,他其实还有个情人,说着从口中也吐出一个女子,一起喝酒谈笑。过一会,听见书生睡醒了,男人将所吐的女子吞回口中。不一会儿,书生处的那个女子出来,将那男人吞进口中,单独与许彦对坐。书生起来后,说天已经很晚了,应当与你告别。便将那女子、器皿全吞进口中,只留下一个二尺多的大铜盘,送给了许彦。
故事曲折生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给的评价是“卓然可观”。这样脑洞大开的偷情故事,现代人也不敢写吧。
他遭到武帝批评
吴均通史学,注过范晔的《后汉书》90卷。他上表想写《齐书》,梁武帝萧衍没有同意。他居然不听领导的话,私自写了《齐春秋》,成稿30卷。写得很真实,不懂得避讳,把萧衍当年助萧鸾篡夺皇位的不光彩事件也写了出来。
梁武帝看了雷霆震怒,指责书写得很不真实,派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书中几十条,吴均无法回答。武帝下令烧了这本书,并免去他的职务。后来武帝又把他召开朝廷,让他写《通史》,吴均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只活了52岁。
吴均不能算得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生寒门。在讲究出身的六朝来说,他很难从豪门大族中挤出一条缝隙而身居显位。不论如何,他留下的诗文、史学、小说,澄澈优美,拨人心弦,虽隔着遥远的岁月,偶尔相遇也如久别重逢。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