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尊为“画圣”,第一个画出钟馗像(《江南百家姓》11)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6-11 20:02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生活在北方,但在江南也留下了身影。有趣的是,看到他的画作,诗人、书法家都喜欢在旁边著文题字,甘心充当绿叶,连皇帝也来凑热闹,跟在后面蹭点流量。有些碑刻经几百年风雨,幸存下来,成为难得的宝物。
被称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大约生于680年(有争议),比唐玄宗大5岁,比李白大21岁。他死于759年,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4年之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正是唐朝最为鼎盛时。
吴道子家里比较穷,据说他的母亲走在路上,突然发作,腹痛难忍,生下了他,所以取名“吴道子”。他曾经跟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发奋改攻绘画。开元盛世时,公孙大娘舞剑名动天下,《剑器舞》风靡朝野。杜甫有诗赞美:“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据说,吴道子就是看了公孙大娘的舞剑体会到用笔之妙。
他曾经做过小县尉,但终究是艺术家的气质,很快离开官场,浪迹于洛阳一带。他的名气越来越大,30岁左右,被唐玄宗召到都城长安,成为御用画家,捧上了皇家的“铁饭碗”。
一次,唐玄宗心血来潮,想起嘉陵江山清水秀,下令吴道子去采风写生。吴道子漫游江上,好山好水,一幕一景,都记在心上,没有绘制一张草图。回到长安后,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惊叹不已。
这种超强的记忆力,完全可以参加“最强大脑”的比赛。
吴道子善于画佛像,线条流畅,笔势圆润,体态飘逸,衣带如被风吹拂,这种风格被称为“吴带当风”。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回程经过潞州(今山西长治)时,车驾过金桥,唐玄宗见道路曲折婉转,两边羽卫整肃,心血来潮,让吴道子、韦无忝、陈闳三个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唐玄宗以及坐骑,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而吴道子主画桥梁、山水、雁鸟、器仗、帷幕等。绘成后,时人称为“三绝”。
南京的“三绝碑”
南京也有一个“三绝”与吴道子有关,那就是灵谷寺著名的“三绝碑”:吴道子绘的宝志禅师像、李白作的像赞、颜真卿誊写的书法。
宝志禅师是济公的原型之一,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圆寂,梁武帝为了纪念他,次年在紫金山独龙阜建了一座五层的墓塔,张僧繇绘了幅宝志像。张僧繇是当时著名画家,传说中“画龙点睛”的主角。到了唐代,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摹绘了志公像,刻在石碑上。
不久,李白游览金陵看到此画,写下了40字的画赞一篇。又过几年,颜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看见李白画赞连连称妙,以正楷重新誊写,刻在碑中志公像的上方。“李赞颜书”就是第二、第三绝。
到了元朝,此碑已毁,重刻时,加上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书写的《宝公菩萨十二时歌》。明代时,因这里为明孝陵让路,所以寺和塔都移到了灵谷寺。到清朝,乾隆皇帝江南时,写下了“净土指南”4字,刻在了碑最上面。“三绝碑”变成了“五绝碑”。

如今,灵谷寺有新旧两块碑。旧碑是上世纪30年代复刻的,“净土指南”以及左右两边“十二时歌”还算清晰,李白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志公像更是看不到。据了解,在文革时,此碑被人当作搓衣板使用,文字画像被搓光。这个旧碑虽然不到百年历史,但因为是根据宋代的原石拓本仿刻,所以特别珍贵。
改革开放之初,才发现了这个宝物,嵌在志公墓前,用铁栅栏围了一圈细心保护。新碑则是根据拓片复原的,立在志公殿后。
苏州的“四绝碑”
苏州有个玄妙观,创建于西晋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所以被称为“江南第一古观”。观内保存有大量古碑,其中有一老子像石刻,由唐代吴道子绘像。老子身穿宽大的衣袍,袍上衣摺有随风飘动之感。
碑上方有唐玄宗的题赞,共有“爱有上德,生而长季……道非常道,玄之又玄”64字,同样有由家颜真卿手书。到了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因此可称“四绝”碑。此碑成于宋代宝庆元年(122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是苏州现存历代画像碑刻中,年代最早的一块,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
与南京有趣的故事
南京有一处景点与吴道子有关,就是长江观音景区,位于燕子矶公园以西,这是长江沿线第一个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景区。这里先有观音阁,建于明代洪武元年。当时,在山的绝壁上发现一块仿唐代吴道子的观音石刻,僧人就选了此址建阁,命名为观音阁。
吴道子的画与南京还有一段“情缘”。1937年5月,徐悲鸿到香港举办画展。有一位德国外交官夫人喜爱收藏中国字画,据说有整整四箱,作家许地山介绍徐悲鸿去观看。徐悲鸿看到了一幅人物白描长卷,描绘了87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白云冉冉欲动,仙子飘飘欲飞,造型优美,徐悲鸿感觉是个宝贝,用仅有的一万元现金再加上自己的7幅作品,买下了这幅画。
作品没有着任何颜色、没有任何款识。徐悲鸿定名为《八十七神仙卷》,他自己有枚印章,刻有“悲鸿生命”四个字,印在画上,从此朝夕不离。1937年春,徐悲鸿返回南京。邀请张大千和谢稚柳等人鉴赏这幅画。张大千认为这幅画与吴道子有着密切关联,谢稚柳则认为这一定是吴道子的作品,由此意见统一。如今这幅画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这极可能是吴道子现世仅存的真迹之一。
钟馗像流传至今
唐玄宗一次从骊山游玩回来,染上疟疾,怎么都治不好。晚上做梦,看到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玄宗常吹的玉笛。玄宗大怒,正要喊侍卫抓拿,忽然进来一个大鬼,一把抓住小鬼吃了。唐玄宗问:“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是终南山的钟馗,武德年间考中进士,因长得太丑没有被录取,我就撞死在阶下。死后我就做捉鬼的事。”
唐玄宗一下子梦醒,身体居然好了。他召来吴道子,将梦中形象述说一遍,让他画出钟馗像。吴道子凝神构思,一挥而就。唐玄宗一看,画作和梦中的形象完全一样,又惊又喜。

唐玄宗命令画工以这幅像为模板,大量刻制,传告天下。从此,每到年末,老百姓在门上贴钟馗像驱鬼避邪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
| 最新
| 美图
| 微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