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史上抗击倭寇第一人(《江南百家姓》12)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6-12 19:39
吴潜是状元、丞相,亲眼目睹了南宋这座“大楼”一点点地崩塌;他忠心耿耿,受任于危难之时,可是不懂得维护好和领导的关系,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但是他留下的水利工程经800年风雨,至今依然使用;他还是史上抗击倭寇的第一人。
南宋危在旦夕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吴潜出生于今天的浙江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他的父亲吴柔胜、哥哥吴渊都考中了进士,吴潜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3岁时考中状元,一家出了三个进士,轰动天下,称为“吴门三贤”。吴潜步入仕途后大半生平稳,晚年突起波澜。
此时,北方的蒙古崛起。1234年,蒙古和宋南北夹击,灭了金国。可是南宋来不及庆祝,发现蒙古大军已对南方虎视眈眈。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兵分三路攻宋,大汗蒙哥亲自率军进攻四川,弟弟忽必烈进攻鄂州(今武汉),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进攻湖南。这一年,65岁的吴潜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军政一把抓,类似于国务院总理兼军委主席。
得罪了两个人
然而高处不胜寒,吴潜不知不觉得罪了两个人。
第一,得罪贾似道。贾似道生于1213年,比吴潜小18岁,26岁时考中进士,比吴潜中状元时晚了21年。贾似道的姐姐是宋理宗的贵妃,所以在仕途上一帆风顺。面对蒙古的进攻,贾似道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其实就是逃跑。
吴潜面见理宗,泣血陈词。宋理宗权衡再三,采纳了吴潜的意见。随后,拜贾似道为右丞相,率军救援鄂州。
贾似道根本不会打仗,但人算不如天算,大汗蒙哥突然死了。忽必烈回国争夺汗位,贾似道趁机和蒙古签订和约。随后,贾似道夸大战功,向理宗报告:各路军队大胜,社稷转危为安。宋理宗喜出望外,赐贾似道卫国公与少师。
在贾似道看来,这次出征鄂州,是吴潜暗中捣鬼,撺掇理宗让他去的,目的是借刀杀人。贾似道决定报复。
第二、得罪了宋理宗。宋理宗是南宋的第五代皇帝,而他能登皇位太幸运,如买彩票中了大奖。他原来叫赵与莒,有个亲弟弟叫赵与芮,出生在绍兴府。虽然是皇族赵氏后人,但由于旁支,已经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
南宋第四代皇帝是宋宁宗,有8个亲生儿子,全部夭折,于是命令宰相史弥远到宗室中寻找人品好的继承皇位。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史弥远的幕僚余天锡遇到赵与莒,带到临安,史弥远见到后非常满意,改名赵贵诚。在史弥远的运作下,赵贵诚登上皇位,又改名赵昀。
世事轮回,宋理宗遇到了前任相同的难题,曾有儿子,但夭折了。宋理宗本来根基就浅薄,没有强大的政治背景,一生几乎被史弥远控制。他觉得最可靠的人就是亲弟弟赵与芮,一直在培养他的政治势力。理宗为了让皇室权力不旁落,不论从感情上,还是血缘上,都想选择赵与芮唯一的儿子为太子,即忠王赵禥。
但赵禥从小就是个弱智,生活不能自理,当然遭到大臣的反对。吴潜密奏理宗:“臣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意思是,我没有史弥远的才能,忠王也没有您的福分。这一句成了他的催命符。
贾似道派手下搜集各种黑材料,诬告他谋反。67岁的吴潜被罢相,贬到广东潮州做地方官,再贬到荒僻的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贾似道同时指派亲信刘宗申到循州做地方长官,寻找机会下手。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下诏:吴潜党人,永不录用。五月的一天,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参加宴会回去后就感不适,预感将死,说:“吾将逝矣,夜必雷风大作。”果然雷风大作,吴潜当天去世,享年68岁。
抗倭第一人
唐宋时期,海上的贸易渐渐兴起,日本、高丽的商人远航来到中国,与沿海城市做起了生意。这块大肥肉自然也被海盗盯上,尤其到了南宋后期,海盗越来越猖獗,这些海盗一些来自日本,即倭寇。他们在东南烧杀强掳后,逃回茫茫大海,地方政府束手无策。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吴潜被朝廷任命为沿海置制大使,镇守庆元(今宁波市)。庆元是南宋重要的军事重地,吴潜订立了“义船法”,其中包括:
1、广泛征集民间船舶充作战船。瑞安、永嘉、乐清、平阳4县被征5080艘民船。2、下令沿海各县,分别选出有财力的人,联合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定期组织船队下海巡视。3、设定水军的“海上十二铺”,也就是在沿海各地建成十二个军事堡垒,构成一个海上防御长城。
这种“军民一家”的联防,明朝冯梦龙给予很高评价:“海上如此联络布置,使鲸波蛟穴之地,如在几席,呼吸相通,何寇之敢乘?” 他也成为中国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离任时,百姓匍伏挽留,热泪相送。
他还是有名的水利专家。在浙江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有一项水利工程——它(tuō)山堰,为唐代太和七年(833年)所建。吴潜担任浙东制置使时,修洪水湾塘三坝,成为它山堰的重要配套工程,另外修了大西坝、北郭碶、澄浪堰等。
这些13世纪的水利工程,有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惠泽万民,造福后人。
有名的词人
吴潜是南宋有名的词人,属苏、辛豪放一派,送别好友李珙时,曾写下《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词中先问他为什么辞官,然后写辞官后的逍遥生活。遨游江海固然自在,其实是无奈之举,吴潜为他的遭遇感到无比痛心。“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万千感慨欲喷薄而出,无限苦闷又郁结心头。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即吴潜去世的13年后,贾似道兵败,也被贬到了循州,监送他上路的是县尉郑虎臣。到一古寺中,壁上有吴潜的题字,郑虎臣问贾似道:“吴丞相何以至此?”贾似道不能回答。郑虎臣多次要贾似道自杀,贾不肯,郑虎臣气愤不过,将他勒死。
同年,朝廷给吴潜平反,追复原官,第二年特赠少师。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