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说 | 汉字的表情
来源:扬子晚报
2019-06-16 18:39

  “嗯”这个字,最近在网上像过街老鼠一般存在。问题的源头出在一位网友的帖子里。这位网友表示,自己微信回复了老板一个“嗯”,结果被老板批评:“和领导、客户都不要回复‘嗯’,这是微信的基本礼仪”。

  新闻评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都不大喜欢“嗯”,觉得这个字不够礼貌。还有人补充了一句,“要是回复一个微信自带的微笑表情包,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被开除了。” 在网友总结的“聊天最让人反感的回复”中,“嗯”也毫无悬念的拥有姓名。

  然而,一位中文系大佬却表示了异议,“我就喜欢一个‘嗯’回答,蕴藉温柔体贴,韵味深厚悠远……”提起了兴趣,仔细看了看大佬的解释,“越简单的字,蕴意量越大。应当以汉字音形意心领神会,那才靠谱呀!”有人忍不住向大佬提问,“万一对方感受不到呢?”大佬感到悲哀,“总有意不能会,并非辞不可达,唉!”

  “意不能会”的问题根源,一大半要归结于互联网语境。网络聊天的过程中,文本快速交流时,对话的双方无法看到彼此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语气,甚至沟通过程都存在延迟,这些特殊属性使得网络交流背后的语言生态变得愈发重要,各种词汇背后表达的意思也开始被推敲。形声字的音、形、意齐齐被打了个八折。如,“呵呵”如今在网络交流中已经基本被定性为“轻蔑”;对方回复你“哈哈”是否真的是在笑?到底要“哈”多少声,才是发自内心的大笑?都是问题!

  这些问题,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几乎不存在。做个实验,对着镜子挨个念一圈常用叹词,呵、哈、嘿、哦、嗯、咦……然后留心一下发音时你的表情,你会发现,你的面部表情其实就是这些叹词潜在的“表情包”:“咦”是一脸惊讶,“哦”和“嗯”是面无表情,冷漠的冰山,“嘿”字会让你的嘴巴咧得好大,甚至还有点憨厚……将这些潜在的表情自动代入微信聊天中,你就能找到对方回复你一个“哦”字,你为什么会这样的生气的原因了:这分明是我要说的内容,TA没上心嘛!

  中文系大佬“杠”完了“嗯”字,又来和“哦”字较劲:“哦”才不冰山脸呢,作家铁凝的成名作《哦,香雪》,分明就又香又韵嘛。这回,我决定给大佬写个平庸的故事新编:

  手机普及后,女一号香雪在火车上与“北京话”加完微信,开始修改备注名:

  “你叫什么?”

  “我叫香雪。

  “哦。”

  然后……还会有然后吗?

作者:杨甜子 来源:扬子晚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